2012/03/15 刊登於 工商時報 第A6版╱政經八百
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於今(15)日生效,韓中FTA談判也積極展開預備工作,並可望在4月11日韓國議會選舉後宣布啟動談判。由於過去60年來韓美同盟一直是維繫朝鮮半島安全的基礎,如今實現韓美FTA,除對韓國帶來經濟效益之外,更能深化與美國在政治、外交、安全各領域的合作關係,進而降低本身在東北亞的地緣政治風險。然而,最近韓國又利用今年與中國大陸建交20週年的機遇,推動與北韓的「老大哥」中國大陸洽簽FTA,背後則隱含著兼顧經濟與安全的「聯美和中」之FTA戰略。
就經濟戰略層面看,目前中國大陸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雙方政府希望到2015年雙邊貿易總額能突破3000億美元,但因中國大陸平均進口關稅為9.7%,遠高於美國的3.5%和歐盟的5.6%,加上非關稅貿易障礙較為嚴重,因此推動韓中FTA將有助韓國製造業復甦,屆時韓國企業就不需再赴中國大陸投資設廠,而韓國貨品即可直接向中國大陸出口,並享受零關稅待遇,這將有助韓國製造業復甦和提高就業機會。除此之外,隨著中國大陸「十二五計畫」期間內需市場不斷擴大,民眾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服務產業需求日益增長,更有利韓國服務產業前往發展。所以,儘管韓國農民對推動韓中FTA仍持反對立場,但政府的通商交涉本部仍按計畫啟動韓中FTA國內準備程序。
就安全戰略層面看,面對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去世、金正恩接班以後的不確定形勢,為因應朝鮮半島可能發生緊張事態,就不能沒有中國大陸的「配合」,所以推動韓中FTA更希望能開闢一條與北韓、中國大陸3國經濟合作新管道。目前韓國正爭取比照東協與韓國簽訂的FTA,認可韓國在北韓建立的開城工業區為「境外加工特區」,使之能享有韓中FTA的優惠待遇。同時,也同意把中國大陸和北韓合作推動的羅津、先鋒和黃金坪等經濟特區均定位為「境外加工特區」,同樣享有韓中FTA的優惠待遇。如此一來,即可實質促進北韓部份地區、南韓和中國大陸之間的「三角貿易」,亦即韓國可進口在上述經濟特區生產的中國產品,而在開城工業區生產的韓國產品也可出口到中國大陸,且全部享有零關稅待遇。最後在韓中FTA此一大架構下,韓國就能「迂迴」與北韓展開經濟合作,將有助北韓經濟改革開放,以及維護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局勢穩定。
不容置疑地,一直以來韓國相繼與東協、印度、歐盟和美國簽訂FTA,其整體戰略思維即是要在大國之間尋求平衡,特別是與代表「海洋勢力」的美國簽訂之FTA的生效,將來若再與代表「大陸勢力」的中國大陸成功簽訂FTA,韓國即可以左右逢源,並成為美國通過韓國前進中國大陸市場,以及中國大陸通過韓國轉進美國市場的「FTA橋樑」。韓國NEAR財團理事長鄭德龜即指稱,韓美同盟是韓國對外基本政策,但同時也要避免被中國大陸視為潛在敵人,所以需要有聯合美國並親和中國的「聯美和中」戰略,也就是韓國應扮演「海洋勢力」與「大陸勢力」之間的媒介角色。
看看韓國,想想自己。面對韓國藉由對外簽訂FTA,大幅擴張「經濟版圖」,並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以及把自己扮演成「海洋勢力」與「大陸勢力」的「FTA橋樑」,並力求在韓中FTA架構下推動與北韓、中國大陸的「三角貿易」,以發揮降低朝鮮半島、甚至東北亞的地緣政治風險,這種注重與大國之間平衡、兼顧經濟與安全的FTA總體戰略,頗值得台灣對外推動FTA政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