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參加TPP的願景與挑戰

2012/07/17 刊登於 工商時報

   台灣很小,面向世界的心卻很大,推動經貿自由化已被納入「黃金十年」國家願景重要目標,馬英九總統對內對外更一再宣稱,將以8年內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為目標,並逐步創造加入的有利條件,讓台灣在未來區域經濟整合道路上不會被邊緣化。然而,TPP定位在高品質、高標準的下世代新型貿易協定,台灣參加TPP的願景雖然美好,但衡量本身的主客觀條件,加入過程恐將面臨嚴峻挑戰。

TPP迄今只公佈廣泛輪廓大綱,涉及談判的議題,除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貨物貿易之邊境政策,如關稅減讓和非關稅貿易措施等,也增加許多過去FTA迄未處理的邊境內(BEHIND THE BORDER)政策,如勞工、環境、國營企業、市場透明、技術標準等制度性安排。由於TPP談判具體內容均高度保密,連我國負責推動加入TPP的經貿部門都坦承,對TPP實際條文和確切市場開放程度的掌握有限,也增規劃研擬相關措施的困難度。另外,台灣要加入TPP,必須先與現有9個TPP成員國進行雙邊談判,只有在大家都同意下才能進一步參與TPP整體談判,而在這之間,「中國因素」不無可能影響TPP成員國接納台灣加入的立場。

眾所皆知,TPP要求貿易自由化率100%,以日美兩國的TPP談判為例,其結果是日本必須立即取消90?95%商品關稅,其餘商品在7年內取消關稅,敏感的農產品要爭取為例外項目,並未被接受。相形之下,台灣的產業競爭力不比日本強,弱勢產業(如農業)能夠抵禦得住立即取消關稅之衝擊嗎?除貿易自由化議題,TPP的邊境內制度性安排議題,以及規範政府與市場關係,並強調「競爭中立」,均遠超過WTO內容,故稱為「WTO PLUS」,今後台灣要創造加入TPP的有利條件,擺在眼前的就有許多制度面問題待處理。

以勞動和環境議題為例,TPP要求各成員國內相關法律規範,必須與國際勞工組織(ILO)、京都議定書等國際環境法規同步,若不能接受,就視同退出TPP。目前台灣的勞動和環境條件,與國際標準仍有落差,恐非短期內能超趕。又如投資議題,TPP要求約束國營企業,不得藉由國家力量對私人企業造成不公平競爭,看來台灣的郵政、電信、中油、台電等,都會面臨挑戰。再如投資者與國家爭端解決議題,TPP要求賦予外資企業有權以一國法律損害企業權益為由,援引國際法相關規定起訴該國政府,並謀求國際仲裁,這種「強化投資者、弱化政府職能」的措施,台灣現行的投資體制恐難接受。

展望未來,TPP的12個成員國,將擁有7.7億人口市場,經濟規模占全球的40%,未來台灣若不能加入,貿易轉移效果將嚴重衝擊台灣的出口,並迫使台商為確保海外市場而轉赴TPP成員國投資,進而導致台灣產業空洞化。另外,有鑒於WTO多邊貿易自由化談判停擺,各種排他性區域整合競逐,台灣的對外經貿戰略已相對居劣勢,加上本身是資源小國,經濟發展高度仰賴出口,所以加入TPP ,不僅是台灣的生存問題,更是發展的硬道理。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者,挑戰則是在淬煉那些疏忽者。加入TPP既然是台灣的對外戰略目標,國內就必須提前做好必要準備。由於TPP議題是國民兩黨罕見的共識,也堪稱是「國民共識」,所以執政者理應在此基礎上凝聚朝野力量,有系統地針對現行不符合TPP高標準的相關法規進行盤點和整修,並作好配套佈局,相信這也是台灣「轉骨」必須要走的一條艱辛之路。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