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5 刊登於 工商時報 第A6版╱政經八百
中國大陸與日本的島嶼「釣魚台」之爭,已被美國CNN列為2013年國際大勢預測13件大事之一。然而,稍早前中共十八大報告首度揭示將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之宏偉目標,加上2014年大陸準備舉辦亞太經濟合作(APEC)海洋部長會議,將把「海洋合作」納入APEC領袖高峰會議題,因此不難研判,中日島嶼之爭應只停留在主權各表、鬥而不破階段,最終還是要回歸亞太區域海洋合作軌道,這背後既隱含著海洋經濟大發展,也提供了兩岸海洋合作新契機。
這次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是歷屆中共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首次對海洋的總體思路,相當突顯大陸對應當前海洋島嶼糾紛的未雨綢繆,以及發展海洋經濟和維護海洋權益的積極性。而在十八大之後,天津已於去年12月初舉辦第二屆APEC藍色經濟論壇,並爭取中央將天津作為海洋城市的重點。廣東也緊接著於去年12月中旬舉辦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彰顯廣東為海洋經濟強省的「藍色引擎」。最近大陸相關部門更進一步就國家海洋局升格為國家海洋部進行調研工作,希望能具體落實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偉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十八大有關建設海洋強國係放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章節,突顯出建設海洋強國並不只是簡單地提高海洋資源開發的強度和規模,而是應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總要求下進行「5個用海」,亦即堅持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以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和水平,並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可持續發展的海洋強國之路。由此可見,大陸要建設海洋強國,不等於稱霸海洋,而是要走和平發展之路,這也間接預告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之後,中日釣魚台之爭擦槍走火導致雙方緊張升高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了。
但有鑒於今後大陸建設海洋強國進程,必然與台灣在東海、台灣海峽和南海等傳統的海洋權益發生交集和衝突,因此我們有必要先行透過兩岸會談機制,針對大陸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進行實質瞭解和預防性溝通,繼而再從保護、開發和利用「三合一」的觀點,推動海洋科技和海洋產業的兩岸合作,可能的話,再以馬馬英九總統提出的「東海和平倡議」為試點,尋求兩岸共同在上述重疊海域合作開發、共享資源方面建立必要的行為準則,此舉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現階段大陸和平發展的海洋價值觀。
最後則是在APEC架構下,兩岸有很大空間可以共同推動亞太區域的海洋經濟(或藍色經濟)技術合作,以及建構海洋資源、能源、通訊、運輸等領域的合作發展網絡,俾促使海洋經濟成為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藍色引擎」。由於APEC區域廣大海洋長期以來深刻影響著所有周邊經濟體和人民,而大陸面向多個海域,台灣則是典型的海島,且都積極在實踐生態保護政策,今後兩岸若能攜手合作,基於「APECMEANS BUSINESS」的精神,除了能創造海洋經濟新商機,更能在2014年大陸主辦APEC海洋部長會議和領袖會議上,發揮推動建設亞太區域為一個巨大藍色經濟體之關鍵性角色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