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5 刊登於 工商時報
稍早之前,首創「金磚四國」(BRICs)名詞的吉姆.歐尼爾宣布,今年晚些時候將從高盛集團退休,英國金融時報形容「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2001年歐尼爾把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和金融概念提出後,遂成為國際投資標的。但經過10年後,受到全球金融危機持續加大,歐債危機出現,以及美國經濟衰退,「金磚四國」的經濟也受到不同程度波及,許多人開始懷疑,「金磚失色了嗎?」
但自2011年經濟發展強勁的南非加入了「金磚四國」,原先「BRICs」的複數小寫S,也變成大寫的S,而成為「BRICS」,從此「金磚四國」遂改稱為「金磚五國」,或稱為「G5」,並有逐漸轉變為具機制化的國際政治經濟聯盟之態勢。尤其自2012年下半年開始,「金磚四國」的經濟發展觸底回升,並挾其龐大的內部市場,以及持續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之優勢,相對歐美國家的困局,她們已被視為世界經濟復甦的火車頭。
最近為因應正在引爆的國際貨幣戰,「金磚五國」已加速建立旨在使用本國貨幣進行貿易和投資基礎建設的開發銀行之步伐,預計今年3月15日在俄羅斯莫斯科召開的「金磚五國」財長會議上,會針對成立開發銀行作最後的技術和經濟層面論證,全案將於3月26日在南非班德召開的「金磚五國」高峰會成為主要議題。南非國際關係暨合作部秘書長麥特吉拉曾公開宣稱,建立開發銀行,並且使用本國貨幣進行交易,將是「金磚五國」具有前瞻性的創見。
根據俄羅斯外交部所轄外交學院專家舍梅廖夫研析,去年「金磚五國」已簽署了以本國貨幣相互提供信貸的合作協議,其目的就在縮小對美元的利用範圍,而推動設立開發銀行的初衷,亦即在把它作為協助信貸合作的中心平台,並推動「金磚五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永續發展。特別是,有鑒於當前全球貨幣戰方興未艾,廉價美元大量拋售已導致「金磚五國」貨幣升值,嚴重打擊其出口貿易,「金磚五國」充分體認到,唯有儘速成立開發銀行才能避免因人為操作美元和匯率劇烈波動而遭受巨大損失之危機。
顯而易見,「金磚五國」積極要建立開發銀行,不啻是在尋求能夠替代美元的一種努力,屆時若能順利建立,也將是迎戰未來全球貨幣戰的一道堅實的盾牌。事實上,把本國貨幣變成主要的結算單位,將可有效進一步擴大「金磚五國」的雙邊貿易額,並在世界經濟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及在全球政治體系發揮更大影響力。當然,也會在某種程度上替代現有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部分功能和角色。
「金磚五國」是當今全世界最大的5個開發中國家,總人口數占世界總人口約40%,國內生產總產值(GDP)占全球總量約20%,貿易額占全球貿易總額約15%,尤其是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率達到50%左右。展望「金磚五國」建立開發銀行的速度加快,必將為該聯盟在IMF和世界銀行兩大國際金融組織內增加談判籌碼,也標示著新興市場國家在21世紀的崛起此事實。
台灣雖不是「金磚五國」成員,但仍應正視「金磚五國」開發銀行可能導致全球金融體制板塊的重組。畢竟「金磚五國」不僅是一種投資概念而已,它推動建立開發銀行在本質上還具有對美元發出挑戰之信號。台灣長來受制於美國勢力影響,以及在以美元計價的貿易投資體系承受波動風險,而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出口經濟體,我們更不能忽視「金磚五國」開發銀行的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