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4 刊登於 工商時報
最近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稱,將立即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實質磋商,並要求在今年7月與相關成員國進行談判。目前日本經濟再生省兼TPP全權大臣甘利明、農林水產省大臣林芳正,將於4月底到5月初兵分兩路出訪東協已加入TPP談判的國家,包括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和新加坡,以及今年亞太經濟合作(APEC)年會的主辦國印尼,主要目的在爭取4月下旬在印尼舉辦的APEC貿易部長會議期間,上述國家能支持日本於七月順利參加TPP談判。日本方面還表示,甘利明和林芳正此行還將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對東協國家的經貿投資關係,此舉相當程度被視為已告式微的雁行模式再度大復活。
由日本主導的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MODEL),曾經是早期東亞地區很重要的經濟產業發展路徑,但在日本失落20年之後,以及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此一由已開發國家國日本遞傳到東亞開發中國家如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的經濟產發展模式也隨之退場。但近年來安倍晉三重掌日本政權後,改走右派偏鋒路線,遂引發與中國大陸的雙邊緊張,甚至因釣魚台主權爭端掀起中國大陸反日風潮,並直接重挫日本企業在中國大陸市場利益。尤其隨著日本輿論鋪天蓋地的「中國風險」指控,更讓日本企業不得不採取「中國+1(CHINA+1)」的轉向第三國投資策略,亦即除在中國大陸投資外,也要到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投資,以避免遭受「中國風險」傷害。外界形容日本這一波前進東南亞市場,堪稱「第二次雁行模式」。
過去一段日子,日本朝野不斷散佈「中國泡沫經濟崩潰論」,並提出「擺脫對中國依賴」和「撤離中國」的必要性,加上在日本政府刻意的「CHINA+1」策略指導下,不少日本企業已出現快速從中國大陸市場轉進東南亞市場的現象。尤其長期以來日本為與中國大陸爭奪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進程的主導權,以及圍堵中國大陸政經勢力在東南亞地區擴大,遂策略性大規模挹注資金和人力,與東協國家深化經貿外交關係,譬如積極參與大湄公河流域開發計畫,通過亞洲開發銀行(ADB)具體協助東協各國推動各項發展工作和基礎建設。
預期隨著日本加入TPP談判的展開,日本將會更全面而深入地發展與東協國家的雙邊關係,這也意味著,日本加入TPP談判後,雁行模式必將大復活。但這次的新雁行模式,本質上已不再單純是日本要協助東南亞國家走上經濟工業化道路,背後還隱藏著借勢分化東協國家與中國大陸關係之戰略企圖,進而與中國大陸爭奪在以東協為主軸所發展出來的各種東亞區域整合模式主導權,以及在正在進展中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發揮日本的影響力。
相對於日本企業採取的「中國+1」策略,紛紛轉進東南亞國家投資,事實上中國大陸企業已採取「日本+1(JAPAN+1)」策略來回應,特別是受到中日關係的緊張升級,中國大陸企業也被迫逐漸減少與日本企業新的合作,並多元化「走出去」,在全世界各地市場去開創新機遇。顯而易見,今後隨著日本加入TPP談判進程繼續發展,「第二次雁行模式」將更為活躍,而「中國+1」和「日本+1」的較勁或對撞,也會趨向激烈化。而面對此一新格局,在東亞區域產業分工鏈扮演關鍵角色的台灣,又應該如何重新定位自己,並預作因應,已不容延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