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3 刊登於 工商時報
韓國總統朴槿惠近日出訪北京,外界關注的焦點都放在朴槿惠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朴習會」,以及「中韓面向未來聯合聲明」之上,其中
項重點是兩國將加強努力簽署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然而,朴槿惠在另一個場合「中韓商務合作論壇」的發言,強調「韓國需要改變過去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結構,以及儘快掌握中國大陸內需和服務市場商機」,其背後所隱含的今後韓國「MADE FOR CHINA」新戰略,未來勢必衝擊台商在大陸市場的機會和利益,但可惜卻被大家所忽略了。
有關中韓洽簽FTA進展,自2012年啟動談判以來總共進行五輪談判,目前雙方最大爭論點是商品領域自由化問題。由於中韓兩國的發展程度差異大,產業分工型態不平衡,韓方視為敏感產業的有農漁水產、能源產業、服裝和紡織加工等產業,中方的敏感產業則有化工、汽車、電子資訊、機械、金融、零售、運輸設備等,故迄今談判尚未取得積極進展。
但在「朴習會」上,中韓兩國領導人已明確指示,必須為簽署高水平、全面的中韓FTA而加強努力。為此,在這幾天(7月2-6日)的第六輪談判,中韓雙方談判團隊都已有縮小分歧的時間壓迫感,也將儘量完成第一階段基本方針(MODALITY)談判,並開始進入第二階段關稅減讓談判程序。
儘管進展緩慢的中韓FTA談判有可能找到突破口,但距離成功簽署恐怕還要有一段時日。不過,審視朴槿惠在「中韓商務合作論壇」的發言,她指出過去中韓貿易主要側重於製造向北美和歐洲地區出口之成品所需中間材和零組件,但這樣的貿易結構極容易受到歐美進口國經濟情況所影響,現在中韓兩國都需要擴大本國內需消費市場,加強進軍對方的消費市場,並打造一個不受外部影響的穩定貿易結構。
另外,中國大陸正在推行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諸多政策,正因為中韓兩國都致力於擴大本國內需市場,雙方也應該共同努力,給對方創造機遇。最後她還期許,中國企業家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也能找到稱心良好的韓國合作夥伴,以及中韓兩國在致力擴大本國內需市場,雙方也應該共同努力,給對方創造機會。
事實上,長期以來韓國的出口規模增加,都與中國大陸出口規模增加有同步化的連動關係,主要就是加工貿易型態所致,亦即大陸的出口愈多,從韓國進口中間材和零組件也愈多。但近來因歐美市場的進口需求減少,大陸內部以製造業為主的固定投資持續低迷,特別是中國人民銀行為抑制快速飆漲的房地產價格,市場流動性有所減弱,更導致大陸的進口需求銳減,相對地也嚴重影響從韓國進口中間材和零組件。
最近韓國全國經紀人聯合會特別呼應朴槿惠的說法而進一步指出,近來中國大陸的貿易結構正從以單純的加工產業為主轉換為以內需為主,因此韓國也必須改變過去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出口結構,並應制定「MADE FOR CHINA」新戰略來進軍中國大陸內需和服務市場。
所以,預期在「習朴會」後,韓國對中國大陸的經貿政策將會有本質上的大翻轉,除會更努力推動簽署中韓FTA的談判進程,也會鼓勵韓商在「MADE FOR CHINA」新戰略下,加快腳步搶攻中國大陸內需消費和服務市場。眼看韓國對進軍中國市場的積極作為,而台灣還在對好不容易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文攻武嚇,不必諱言,若任憑此一情勢再惡化下去,未來台韓在中國大陸內需消費和服務市場的商機爭逐,誰輸誰贏,也就不難立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