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8
中國主辦今年亞太經濟合作〈APEC〉年會和領袖會議,其中一個重要議題為建立海洋永續發展的〈Blue Economy〉,並可望被納入領袖會議宣言。由於中國前總書記胡錦濤高度重視發展海洋經濟,曾推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現任總書記習近平更積極在APEC場域推動藍色經濟,頗有利用作為APEC東道主設定議題的優勢,進一步把本國內的區域發展戰略外延擴大到整個亞太區域之企圖。
一、
中國藍色經濟戰略由山東半島出發
有鑒於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資源的開發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重視,海洋經濟也日益成為相關國家或地區發展的重要成長引擎,2009年4月胡錦濤視察山東時即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同年10月胡錦濤再度視察山東時強調要建設好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2010年1月中國國務院正式批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並成為中國「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其重大意義在於:這是中國區域發展從陸域經濟延伸到海洋經濟、積極推進陸海統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同年10月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更進一步確立了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部署,揭櫫將致力於以科技創新發展海洋產業,構築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目標。此後不久,浙江、廣東、天津、福建等海洋經濟發展試點也相繼獲批。
中國之所以要在山東半島推動藍色經濟區,係著眼於它是中國最大的半島,瀕臨渤海和黃海,東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西連黃河中下游地區,南接長三角地區,北臨京津冀都市圈,區位條件優越,海洋資源豐富,海洋生態環境良好,具有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巨大潛力。特別是,通過建設好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經濟改革發展示範區,將有助中國加快改變發展方式,進而實現「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尤其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因與鄰近的日韓經濟有較強的互補性,合作基礎好,具有全方位參與東北亞國際分工合作的優越條件,相當適合建立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新模式。
二、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並未突出藍色經濟
2012年9月中國國務院印發「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文件,更提出多項具體工作方針,包括優化海洋經濟總體佈局〈含北部、東部、南部等三個海洋經濟圈,以及海島開發與保護〉,改造提升海洋傳統產業〈含海洋漁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油氣業、海洋鹽業和鹽化工〉,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含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業〉,積極發展海洋服務業〈含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遊業、海洋文化產業、海洋金融服務業、海洋公共服務業〉,以及提高海洋產業創新能力和推進海洋經濟綠色發展。
上述規劃堅持陸海統籌、聯動發展、科學規劃、結構調整、優化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科技引領、創新發展、國際視角、開放發展,最後實現可持續發展,並藉以提高國民經濟綜合競爭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該規劃力爭於2015年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以上,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以及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同時,更希望藉由海洋經濟發展進一步拉動就業,預期新增涉海就業人員將達260萬人。
基本上,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到「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所謂的藍色經濟並未有明確定義,大約只強調海洋經濟應走向「深藍」,藍色經濟本身就是對海洋的綠色投資,要為藍色經濟生態文明作出貢獻,但外界仍無法立即判別它與傳統的海洋經濟又是「藍」在哪裡?這也導致習近平在APEC場域推動藍色經濟議題,必須歷經一番辛苦溝通過程,才得以成功遊說APEC各經濟體的認同和接受。
三、APEC各經濟體對藍色經濟理念達成共識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章節,特別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的訴求,強調要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總要求下進行「5個用海」,亦即堅持規劃用海、集約用海、生態用海、科技用海和依法用海,以提高海洋資源利用率和水平,並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可持續發展的「海洋強國」之路。儘管中國的「海洋強國」內涵並不涉及海域主權問題,但因受到東海、南海主權爭端激烈化的外部因素影響,美日等國都質疑中國在APEC場域推動藍色經濟是帶有某種政治企圖。
事實上,藍色經濟並不等同於傳統意義的海洋經濟,其本質是海洋經濟在綠色成長〈Green Growth〉理念下的可持續發展。唯有依靠科技來發展藍色經濟,才能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並切實維護海洋環境的健康,從而走上以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的道路。所以藍色經濟可說是比海洋經濟更為寬廣、更重視創新驅動和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新經濟概念。所以推動藍色經濟並非只有利中國,還有利環太平洋的APEC各經濟體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
今年5月在青島召開的APEC海洋暨漁業工作組會議上,由中國牽頭組織編寫的「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報告」,獲得APEC各經濟體與會代表一致通過,該報告將提交今年8月在廈門召開的APEC海洋部長會議,以及11月在北京召開的APEC領袖會議作為會議成果之一。而隨著此份報告的通過,APEC各經濟體也對中國提出的藍色經濟理念達成最後共識,亦即「藍色經濟是為了實現經濟成長,促進海洋及海岸帶資源和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和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至此,中國推動的藍色經濟議題終於化解了APEC部分經濟體原先的疑慮。而為有效推動亞太區域的藍色經濟,中國也倡議成立「APEC海洋事務基金」,以利推動APEC藍色經濟合作網絡。中國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宣稱,在APEC架構下推動藍色經濟合作平台和機制建設,以及通過建立藍色經濟示範網絡和APEC藍色經濟帶,將可進一步深化APEC在海洋相關領域的合作進程。
四、台灣應提前規劃藍色經濟發展以迎接新挑戰
總結上述,不難理解中國在其境內優化海洋經濟總體佈局,推進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和規劃建設藍色經濟發展,其目的係要走出傳統海洋經濟粗放式發展的誤區,以及運用科技創新打造升級版的海洋經濟,俾搶占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這正如中國方面所強調的: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從海洋大國走向「海洋強國」,已經成為「中國夢」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而美麗中國則離不開美麗海洋,「海洋強國」更當以強大的藍色經濟為支撐。
至於中國利用今年主辦APEC年會暨領袖會議的時機,推動建立亞太區域藍色經濟合作網絡,背後則隱含有深沉的戰略企圖,除了要在APEC多邊架構下對未來的海洋發展方向爭取話語權之外,也希望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藍色經濟發展,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實現互利共贏的新經濟格局。中國國家領導人在諸多國際場合都公開表達了此一立場。
由於台灣是西太平洋島鏈的一環,與中國僅隔著一條海峽,同時也是APEC的成員經濟體,而今面對中國積極推動藍色經濟發展,以及APEC也即將啟動藍色經濟合作網絡,台灣恐需與時俱進,儘快走出傳統的海洋經濟思維,並提前佈局,規劃藍色經濟發展大方向,才能迎接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