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1 刊登於 台經月刊
一、前言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10月出席在印尼巴峇島舉辦的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並應邀在印尼國會演講,首度提出要建構「面向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海上絲綢之路」〉。同年11月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後來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正式把「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陸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連結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並作為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
「海上絲綢之路」的表層意義是,中國大陸要對綿延兩千多年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與發揚;但深層意義則是,希望藉由經貿投資合作推進政治外交合作,促進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風險,並進一步連結和深化「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關係,甚至輻射到中東、非洲和更遠的拉美地區,以利建設「海洋強國」,並因應全球化的挑戰。由於台灣正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位置,因此對於中國大陸的「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有必要加以關注。
二、 解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
「海上絲綢之路」不是具體指哪一條路,而是一個友好合作的概念,不受政治因素影響,同時還是面向所有國家的。中國商務部研究院專家唐淳風曾對外公開指稱,「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從三個輻射起點聯通其他地區:以台灣為核心的中國東南沿海向東北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輻射,東南沿海沒有陸路聯通的國家都可以參與;以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連接西亞、南亞和非洲東部;以摩洛哥海岸向南北美洲輻射。
再簡要的作研析,「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建設主要重點地區,分別是主線的西太平洋之東南亞和東北亞、南線的大洋洲之紐、澳兩國和南太平洋島嶼國、西線的印度洋之南亞,以及西線延伸的東非和北非,再從此輻射到拉美地區。據初估,「海上絲綢之路」各線共涉及30多個國家約40億以上人口,約占全世界總人口65%,以及全世界生產總值〈GDP〉的23%。也因此,將來「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完成,可能形成另一龐大的新興經濟區域。
〈一〉升級版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抓手
目前中國大陸係以打造升級版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抓手,同時也是大陸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積極舉措。今後大陸將大幅對東南亞地區的基礎建設和資金投資,藉此來解決中國大陸的生過剩問題,同時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該計劃還主張推動域內各國間的互聯互通,不僅包括道路和鐵路、海路和航線、網路,還有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溝通,總之,就是呼籲一起組建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另外,「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還把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家寮國納入,其目的是要把湄公河區域經濟合作與「海上絲綢之路」徹底銜接起來。由於湄公河區域是東協的核心區域,目前日本和美國勢力滲透深入,有防堵中國大陸影響力南擴之戰略企圖。由於湄公河區域各國是潛力市場,更是泛亞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成員國家。一旦中國大陸的「海上絲綢之路」與湄公河區域經濟合作銜接,加上升級版的中國-東協自貿區,勢必激起新一波地緣經濟爭奪戰。
〈二〉俄羅斯遠東區和韓國都可望納入「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目前中國商務部研究院似乎已傾向「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應納入東北亞國家。而隨著俄羅斯因烏克蘭事件遭歐美制裁,並轉向積極發展俄遠東濱太平洋地區,以及中國大陸與韓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加上大陸的黑龍江省積極運作「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應把東北亞納入,預期「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未來不排除有北線之安排。
韓國方面一直都正面看待「海上絲綢之路」。韓國中央日報一篇題為「習近平主席的夢想不斷成長」的報導,曾以「蒼蠅貼在馬尾上也能行千里」一句話,呼籲韓國有必要好好活用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該報導強調,以韓流為代表的韓國軟實力,可以在中國大陸正在鋪設的21世紀版絲綢之路上,一路奔馳到中亞、非洲、歐洲等國家。俄羅斯方面也積極推銷海參崴港,希望連結中國大陸的「海上絲綢之路」,將來如願以償的機會甚大。
〈三〉「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亞國家自然延伸到大洋洲和南太平洋地區
在稍早之前習近平出訪紐西蘭時,紐國總理約翰‧基已表示出將積極參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態度。習近平則表明了通過AIIB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想法。習近平在出訪澳洲時除宣布與澳洲完成雙邊FTA 實質談判之外,也在該國聯邦議會作演說時強調,將加快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另外,習近平在與南太平洋島嶼邦交國舉行高峰會時,更承諾將強化多方面的海洋領域合作,包括歡迎各國參與建設「海上絲綢之路」。也因此,很明顯的,「海上絲綢之路」不只納入東南亞國家,還將自然延伸到大洋洲和南太平洋地區。
〈四〉「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被視為包圍印度的「珍珠鏈」戰略
「海上絲綢之路」已贏得南亞和印度洋國家如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的支持。孟加拉和中國大陸將於2015年迎來建交40週年,雙方還同意推進陸路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打造利益共同體。巴基斯坦和中國大陸則將進一步建設沿海的瓜達爾港,並致力搞好陸路的「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以及協力推進阿富汗和平與和解進程,共同維護區域安全、穩定和發展。斯里蘭卡將與中國大陸推進海洋經濟、建設班托特港、海上安全合作,儘早完成自由貿易區談判。馬爾地夫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中國與馬國將共同努力擴大旅遊、貿易、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青年發展等領域重要項目。
由於中國大陸在上述國家推進港口和物流基地建設,其經濟和影響力常被西方世界視為北京的「珍珠鏈」戰略一部分,其目的是中國大陸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要從海洋上對印度形成包圍勢力。目前印度和美日等國家對此都存有戒心,認為中國大陸想藉由「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互聯互通,來掩蓋其軍事企圖,因此,印度和美日等國家未來任何形式的戰略回應,都極可能會對「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帶來嚴峻挑戰。
〈五〉「海上絲綢之路」直通中東和非洲並輻射拉美地區
「海上絲綢之路」路線除西向中東和非洲,並將從北非摩洛哥橫越大西洋輻射到拉美地區。目前中東油源國家如卡達和科威特等國已表態支持中國大陸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雙方並同意建立上下游一體,長期穩定的能源夥伴關係,同時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通信、金融等領域合作,並推動重啟中國-海灣國家合作委員會自由貿易區談判,並早日完成簽署。
另外,南部非洲關稅同盟也被納入「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國大陸積極爭取與之建立自由貿易區,其中南非還是金磚國家重要成員,中國大陸將在南非和納米比亞設置境外經濟合作區,增進雙方礦業領域投資,並與毛里求斯和塞舌爾推動海洋漁業合作。中國大陸還計畫把北非摩洛哥納入「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並準備從當地橫越大西洋連結拉美地區。
由於中東和非洲是美、日、中爭奪影響力的關鍵地區〈包括能源的取得〉,隨著「海上絲綢之路」進一步展開,恐將激發美日等國的積極介入,並形成敏感而尖銳化的地緣戰略關係的競爭和衝突。
三、「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挑戰
中國大陸中央為了落實「一帶一路」戰略,除了明確要推動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1000億美元〉、設置絲路基金〈400億美元〉,還將由福建民間企業和金融界組建「海上絲綢之路銀行」,以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資金池,也就是提供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其中的「海上絲綢之路銀行」,之所以採取民間資本身份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主要是在淡化中國大陸企業在海外投資的政府官方色彩,以避免外界過多的政治臆測。
另外,中國商務部還頒布「對外援助管理辦法」,新增對外援助資金主要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周邊國家傾斜,全力推動各相關國家間的互聯互通,並重點推進各相關國家間的民生項目,以及加強開發各相關國家間的人力開發合作,提供高級學位教育、短期主題研修培訓等。中國大陸的新對外援助對象,將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夥伴國家,恐將因金援掛勾外交、甚至軍事合作,而衝擊歐美、日本等國家在這些地區的傳統影響力。
〈一〉「海上絲綢之路」對美元的國際地位帶來挑戰
不容置疑,「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可替中國大陸帶來龐大的對外投資需求,並為中國大陸過剩生產能力找到一個新出路,也有利於其國內經濟成長和就業的穩定。尤其它所帶來的國家間經濟融合,也將提升中國大陸長期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從長遠看,「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完全可能創造比持有美國國債更高的財務回報率,從而為中國大陸外匯儲備投資提供更多的選擇,間接有助人民幣的國際化。這對美元在國際優勢地位將帶來挑戰。
〈二〉把伊朗納入「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對象國戰略風險高
中國大陸把美國眼中的邪惡國家伊朗納入「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對象國,並將協助其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啟動高鐵和經濟園區等項目。伊朗也將從長遠角度重視加強中、伊兩國的經貿、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合作,並加強共同反對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以維護地區安全穩定。此舉必然牽動近東地區的地緣戰略版塊移動,以及引發美國的擔心,進而做出必要的回應和較勁。因此,未來「海上絲綢之路」西線延伸到伊朗的戰略規劃過程,並不排除美國勢力會介入,甚至導致不可測的戰略利益對撞的風險出現。
〈三〉菲律賓是否被納入「海上絲綢之路」牽動南海島嶼主權爭議的後續發展
中國大陸正勾劃在港口投資數以百億美元的前景,這些港口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一線展開。這條貿易路線蜿蜒穿過東南亞、南亞、西非、東非、北非直至威尼斯,將為途經地區帶來貿易和就業機會。然而,地圖顯示這條路線明顯繞過菲律賓。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菲國已就南海領土爭端向中發起法律挑戰付出高昂代價,包括雙邊貿易、旅遊均日趨衰落。菲國外長德爾羅薩里奧已公開說:「我們感到是孤單的。未來中國大陸是否將菲律賓排除在外,必然牽動南海島嶼主權爭議的後續發展,而台灣處在中國大陸和菲國之間,更須密切注意此一形勢發展。
四、「海上絲綢之路」對台灣的影響
「海上絲綢之路」對台灣的影響,不是立即的,而是逐漸加深的。同時,這之間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在正面影響部分有:
〈一〉台灣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可為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創造條件
習近平曾說過,歡迎鄰國搭乘「一帶一路」計劃的順風車,可平均分享中國發展的惠澤。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經濟學博士王敏的一篇題為「台灣應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文章,也呼籲台灣應主動宣布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此舉既可獲得大陸的認可和支持,又能為台灣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創造條件,避免經濟被日益邊緣化危機,可謂推動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的務實可行路徑。相反的,台灣若不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將來要參與以東協為主導、中國大陸力挺的RCEP,必然徒生窒礙。
〈二〉利用福建自貿區再搭「海上絲綢之路」可開拓更廣大新市場
最近中國大陸中央已核定由福州平潭、廈門和泉州組建的福建自由貿易區計畫,其背後目的除要「面向台灣」,準備把該自貿區作為深化兩岸經作的新基地,也將作為大陸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重要門戶。由於福建與台灣有歷史的「五緣」關係,未來台灣即可有效運用福建自由貿易區的優勢,並搭「海上絲綢之路」計畫走出去,開創有別於過去傳統的歐美市場之外更廣闊的「海上絲綢之路」新興市場。
〈三〉兩岸產業可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同發展
稍早在台灣召開的兩岸高新產業合作論壇,大陸電子信息產業研究發院院長羅文提出,台灣可以參加大陸「一帶一路」的大戰略,並設立一批兩岸新興產業合作園區,民間可以透過項目合作共同發展,包括新型顯示與積體電路等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是兩岸的強項,未來兩岸企業應可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設置海外新生產基地,並拓展新市場。
至於在負面影響部分,則分別有:
〈一〉「海上絲綢之路」將導致台灣中間產品出口中國大陸的份額減少、甚至被替代
近幾年中國大陸勞工成本提高,大陸轉移產業的需求更加迫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必然會因大陸轉移產業而受惠,特別是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進一步推進,海路運輸和物流成本的急遽下降,上述沿線的國家極可能通過生產零組件而非完整產品的專業化和規模經濟而獲得可觀效益,並在中國大陸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發揮作用。相對地,現行兩岸的產業分工格局則可能逐漸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完成,最後導致台灣中間產品出口中國大陸的份額減少,甚至遭到替代的貿易危機。
〈二〉「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落實可能衍生新一波台商的「大陸熱」
若從投資回報率看中國大陸的「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根據金融時報中文網的一篇專文,由於「海上絲綢之路」計劃的投資項目都建在國外,這些投資能夠加快相關國家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融合,有利於中國大陸更便捷地從這些國家獲取資源品、能源品,也有利於中國大陸商品對這些國的輸出。而在此形勢發展之下,必然牽動兩岸經貿關係,吸引更多台商赴大陸投資生產,並開闢海陸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新市場。這過程也可能衍生新一波台商的「大陸熱」。
五、結語與建議
儘管外界對中國大陸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有不同面向的解讀,其中也牽涉到敏感的戰略佈局問題。然而,若回歸經濟層面來看,「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對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影響宏遠。尤其中國大陸國務院最近宣布新增福建為自由貿易區,其目的在面對台灣,以及作為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橋頭堡,亦即將從福建向外輻射,加強與東協、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沿線地區國家的經貿投資往來。由於中國商務部研究院曾有以台灣為核心的中國東南沿海向東北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輻射之規劃,也因此兩岸如何思考合作共營海上絲綢之路,以創造互利、共贏願景,更具重要性和迫切性。。
不容置疑的,「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應有助創造兩岸對外投資需求,可為兩岸過剩生產能力找到新出路,兩岸企業也可從沿線國家地區通過生產零組件而非完整產品的專業化和規模經濟進而獲致可觀效益,並在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環節發揮優勢作用。相對地,台灣若沒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現行兩岸產業分工格局則可能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完成而瓦解,屆時台灣中間產品出口大陸的份額減少,最後甚至有被替代的貿易危機。
總而言之,兩岸若能合作共營「海上絲綢之路」,不但有利雙方各自經濟轉型和成長,尤其與沿線國家地區間的經濟融合,更將提升兩岸長期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從長遠看,「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更可能創造比持有美國國債更高的財務回報率,從而為兩岸厚實的資金投資提供更多選擇機會。所以,兩岸合作共營「海上絲綢之路」,應該也是兩岸合作對外發展的共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