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產業新契機─以雲林農業為例

2016/09/19 發表於 新南向的產業契機─雲林農業前進東南亞研討會

一、解讀新南向政策綱領

為尋求新階段台灣的經濟發展新方向與動能,蔡英文總統特於今年8月16日召集「對外經貿戰略會議」,並在會中通過「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未來將據以引領政府施政方向。新南向政策的總體目標,要促進台灣與東協、南亞、紐澳等國家的經貿、科技、文化等各層面的連結,共享資源、人才與市場,創造互利共贏的新合作模式,進而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

對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蔡英文總統強調「還是要依市場法則」,違背市場法則再怎樣鼓勵台商都不會去。現在政府是用政策讓市場法則運轉更順暢,讓更多人考慮東南亞的機會。很重要的是,新南向政策綱領也提及「兩岸善意互動及合作」,未來不排除在適當時機,和對岸就相關議題及合作事項,展開協商和對話,促使新南向政策和兩岸關係能相輔相成。

新南向政策綱領還強調要結合國家意志、政策誘因及企業商機,促進並擴大貿易、投資、觀光、文化及人才等雙向交流;以及配合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產業〈也包括農業〉新南向戰略佈局。特別是面對全球供應鏈及新興市場崛起,未來台灣應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元素,形塑新的生產及生活模式,作為亞洲乃至亞太國家典範,並扮演創新者、分享者及服務者的角色。

尤其新南向政策更將推動四大連結策略,包括軟實力連結、供應鏈連結、區域市場連結、人和人連結。其中,台灣的農業合作經驗屬於軟實力連結,至於新農業也將建立供應鏈連結。但要全面落實推動新南向政策,除有賴政府部門的有效分工,亦須有民意部門與地方政府的參與及配合。也因此,作為台灣農業首都的雲林縣,更應勇於承擔「保駕護航」的重任。

二、行政院農委會的新南向規劃

行政院已於今年9月5日正式啟動新南向政策,政務委員鄧振中指稱將由農委會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並以國家品牌擴展海外市場,推動契作、集貨、行銷等。據瞭解,「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的資本額10億元,將從生產、契作、集貨、品牌形成一條龍,並以國家隊品牌擴展海外市場,除行銷台灣農產品,也將推動農業技術合作。

〈一〉規劃中的「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

「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預計今年10月上旬掛牌成立,股東包括台肥、台糖、陽明海運、外貿協會等,將屬於100%的民營公司,政府不會編列任何預算來挹注,以避免與民爭利。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的初步規劃,未來的出口項目將包括蔬菜、水果、花卉、種苗、農產加工品、水產品,以及肥料、農業資材、農業機具、蘭花溫室等整廠輸出。這也將是農業新南向的具體實踐。

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將採取公辦民營方式,邀集農民、農民團體和農企共同投資,擔負農產出口、投資、糧食安全等多重角色,並打造全民農業新格局。農委會將會根據市場需求,對內與農民團體採取契作生產,提升品質,對外強化既有國際農產市場,特別要加強行銷高端農產品,並開拓東南亞、南亞、紐澳和伊斯蘭市場,建立多元化出口管道。

〈二〉把雲林麥寮美生菜的產銷模式效益再擴大發揮

外界常以為「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是仿照紐西蘭成立Zespri公司全球行銷奇異果的經驗,選擇台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香蕉、芭樂、鳳梨、鳳梨釋迦等季節性農產品加強出口。農委會主委曹啟鴻透露,雲林麥寮美生菜〈結球萵苣〉的產銷模式,與農民契作,達到規模面積和產量,穩定供應品質和來源,已出口數百個貨櫃到日本。「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就是要把這種模式效益再擴大發揮。

曹啟鴻主委強調,「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將集結小農力量提供質量穩定的農產品,且將朝類似日本的「攻擊型農業」〈或稱「成長型農業」〉方向走,估計在3年內可看到外銷成果。「攻擊型農業」是日本安倍首相所提出的新農業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出口的農產品有競爭力、農產品安全被信任,以及背後有農產貿易公司管理。可見,曹主委推動農業新南向有旺盛企圖心。

農委會祭出「攻擊型農業」,本質上就是要提升台灣農業的競爭力,擴張台灣農產品出口。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在立法院答詢時指出,預計新南向農業政策大方向、規劃在年底會有完全的呈現。為配合執行「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農委會已在中程施政計劃〈106至109年度〉納入推展新南向政策,將加強農產品南向新興外銷市場,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拓展全球商機。

三、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的農產貿易

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所涉及國家,原本只規劃東協10國和南亞6國,後來又納入紐澳兩國共計18國,總人口數也高達22億5000萬人,從人口數看農產需求,規模巨大,具有拓銷機會。東協和南亞主要國家的經濟發展勢頭看好,新興中產階層人數大幅擴張,也帶動活絡的消費需求,印度、菲律賓、印尼、泰國和越南在Nielsen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排名都高居前茅。

在新南向的國家又有可觀的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印尼約2億人、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各在1億5000萬人到1億9000萬人之間,加上馬來西亞和汶萊,所衍生的清真市場商機相當龐大。由於伊斯蘭教基本上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對食衣住行都有宗教法律上的規範,所以拓銷清真食品市場必須先取得清真認證〈或稱Halal認證〉,目前台灣已有專門協會在推廣認證事宜。

〈一〉台灣農產品拓展新南向國家市場有很大機會和空間

在新南向國家的經濟結構方面,農業部門都有舉足輕重地位,各約占GDP的10%、甚至20%以上,因此許多農產品都具有出口競爭力。另外,隨著消費能力提升,也會進口質量佳、價格貴的國外高端農產品。目前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的農產貿易,以2015年的海關出口統計資料來看,除中國大陸之外,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澳洲、新加坡、菲律賓、柬埔寨、孟加拉、緬甸和印度也是台灣主要農產品出口市場。〈參附表〉顯見,台灣農產品早已新南向了。

台灣的地理環境相當適合亞熱帶和熱帶植物生長,由於溫差變化,使得一些農產品的品質優良又具有特色,加上距離亞洲主要農產品市場很近,造就了拓展新南向國家市場的機會和空間。特別是優質而安全的台灣農產食品出口前10大國家市場,即有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4個東協國家。主要項目有水產、調製食品、保健食品、飲料、醬油和大豆油為主。附表:  台灣對新南向國家主要農產品出口市場〈2015年〉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委會
附註排名,係指在台灣主要農產出口市場的排名。
      占比,係指在台灣主要農產出口市場的總份額占比。
      年增率,係指與前一年2014年的比較。

〈二〉台灣水果、蔬菜和花卉具有出口競爭力

在台灣水果領域,較受出口市場歡迎的有芒果、芭樂、鳳梨、鳳梨釋迦、蜜棗、荔枝、楊桃、紅龍果等,因與新南向國家生產地區的果品有區隔性或季節性不同,未來拓銷前景可期。在台灣蔬菜領域,已在出口市場表現亮眼的有毛豆、結球萵苣、胡蘿蔔、大蒜等蔬菜。另外,在台灣花卉領域,蘭花、火鶴花、洋桔梗、馬拉巴栗等都是具有出口競爭力的項目。

四、雲林縣的農業新南向

雲林縣是台灣的農業縣,有40項農作物產值占全國第一,過去曾前進中國大陸市場,拓銷柳丁等水果,以及黑金剛花生、西螺醬油、濁水溪米、苦茶油、古坑咖啡、蜂蜜、香草醋等農特產加工品。有鑒於新南向政策是台灣尋求經濟發展新方向與動能,具有創造未來價值的重要性,李進勇縣長已多次強調雲林縣一定要走出去,藉由產業合作,並以馬來西亞為新南向起點,再造雲林農業新契機。

〈一〉台灣農業新南向的「雲林隊」

現階段雲林縣所生產的農產品,共計有蔬菜、水果、水產、肉品、雜糧、稻米、花卉和農產加工等八大分類。在內外銷早已建構明確有效的產銷體系,今後要推動新南向相對具有堅實的基礎。雲林縣的農業新南向勢必要積極參與「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整合農民、農團和農企為「三合一」,爭取把具有競爭力和有發展潛力的農產項目納入專區契作,將可發揮規模生產、優勢出口。

充分利用農業科技,創新產銷營運模式,將可發展出一支台灣農業新南向的「雲林隊」。特別是面對新南向相關國家不同的經濟產業發展和市場特性,「雲林隊」應與時俱進,以創新趨動農產貿易增長。創新並不侷限在實際運作的產銷管理的再進歩,還包括傳統思維觀念的再「升級」。也就是不能滿足於現有的農產貿易成果,更必須藉由新科技、新知識、新方法,創造更大的雲林縣「農業加值」。

〈二〉雲林縣具有許多機能性農產品優勢項目

特別是面對機能性農產品已逐漸成為全球農產消費趨勢,雲林縣有諸多可發展成為機能性農產品的優勢項目,譬如黑金剛花生具有抗氧化作用、菇蕈類具有有益人體健康元素、柑橘具有豐富的維他命C等,將來都可透過農業生技等育種和栽培管理手段,增強其機能性成分和附加價值後加以推廣,並為農業新南向提高市場競爭力。

1. 大蒜

舉大蒜〈俗稱蒜頭〉為例,雲林縣的生產總量占全台灣總產量的90%,最具有地方農業特色,應可在產業、觀光和文化三個面向同步發展創造收入。對外還可出口印尼、新加坡等新南向國家市場。大蒜除可內外銷外,因對人體有增強免疫力〈科學中藥使用很多〉,甚至被運用到水產動物和養殖漁業的抗病原菌植物藥,替代抗生素和化學藥,既綠色又環保。這種「大蒜加值」仍待努力發展。

2. 胡麻

雲林縣的胡麻〈俗稱芝麻〉在農委會的輔導下,已成為一項特色農產。不管是清麻油或黑麻油都享有盛譽。由於麻油是華人的補身良方〈特別是對婦女更有益〉,內外銷理應都有市場需求。雖然雲林縣的胡麻產量有限,但可利用新南向政策與緬甸、印度、泰國胡麻產業對接,引進原料加工後掛台灣品牌回銷海外華人市場,此一跨國合作的「胡麻加值」模式值得推動。

3. 黑仁花生

全世界種植黑仁花生〈黑金剛花生〉的地方,以雲林縣最具盛名。黑金剛花生給消費者的直覺是「見黑就補」,因為它有超強的抗氧化力,除黑金剛花生本身,連加工產品都讓消費者青睞。雲林北港溪兩岸的黑仁花生產量占全台灣的70%,將來拓銷新南向國家市場,可以與彰化、嘉義的產地進行跨區域合作,主打「北港溪」區域品牌,這也是境內合作「黑仁花生加值」另一模式。

〈三〉雲林可與印度合作在新南向國家市場拓銷羊肉

台灣的羊肉市場產量進口占90%,本土羊肉占10%,雲林縣則是國內養羊大縣,供應本土羊肉一半以上。將來推動新南向政策,可以考慮引進世界第一大山羊產國印度的羊隻,並以雲林品牌攻占國內羊肉市場、甚至擴大出口。由於新南向國家的穆斯林市場龐大,但穆斯林卻不吃豬肉,只食用經過認證的清真食品特別是牛、羊肉,雲林縣羊肉可先取得清真認證後搶占新南向國家肉品市場。至於雲林縣雖也是養豬大縣,只因台灣尚未擺脫口蹄疫區之名,現階段豬肉外銷確有其困難,不過豬肉加工製品則仍有爭取外銷新南向國家的機會。

〈四〉沿海淹水和地層下陷地區的特殊農作和綠能養殖經驗可輸出

有鑒於雲林縣沿海地區常淹水,當然無法全年栽種蔬果,但若能利用土壤鹽度的特性,栽種高甜度的瓜果類,或種植高莖作物,對於內需外銷都有輔助性供貨作用,台大教授方煒曾做過如此建議。由於新南向國家的孟加拉、菲律賓和印尼等國,也都有沿海地區常淹水情事,雲林縣似可與相關國家在這方面多交流合作。至於雲林縣地層下陷地區,農委會已在多處推動綠能養殖專區計劃,亦即採取搭棚架「種電」模式;另外也可在疏濬、填土後栽種有機蔬菜,甚至政策處理成為科技養殖區,這些「雲林經驗」均可傳播出去,移植到新南向國家。

〈五〉雲林新南向與馬來西亞有多領域合作機會

最近李進勇縣長出訪馬來西亞馬,曾觸及農業機械支援馬國橡膠產能,以及橡膠汁液裡殘存具有植物蛋白成分可望作為飼料添加劑,雲林縣作為蓄牧大縣,雙方頗有合作機會。由於馬來西亞是雲林縣新南向的起點,該國對菇蕈的人均消費量逐年增加,但本國內產量卻無法滿足消費需求,雲林縣優質的有機菇蕈產品可加強對馬國拓銷,甚至進行雙邊菇蕈科研交流。

於馬來西亞的主要糧食是稻米,但自給率只有65%,雲林縣的優質的濁水溪米應可努力拓銷。馬國的蔬菜自給率也不足,對雲林縣的蔬菜出口也是一大機遇。特別是馬國的華人有740萬人,雲林縣的麻油、醬油、花生油等農特產品具有拓銷的潛在優勢。另外,因為馬國已種植有台灣品種的玉米、西瓜、蓮霧,以及本身也生產結球萵苣,所以雲林縣可做市場區隔,主攻柑橘和其他具競爭力的蔬果出口。

〈六〉農業機械產業新南向出口添增新希望

隨著雲林縣農業新南向,農業機械產業也不能掉隊。東協國家的泰國、印尼和越南本是台灣農機出口的目標市場,但因出口當地市場關稅偏高,相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是零關稅,確已造成我方很大的競爭威脅。台灣農機的品質優於中國大陸農機,在緬甸的穀物乾燥機、泰國的噴霧機、割草機及中耕機,甚至在印度的乾燥機、中耕機、耕耘機和果品選別機,若台商能建構「客制化」服務、提升安全和環保,也都還有放手一搏機會。

其中緬甸是全球農業發展的最後處女地,農業資源豐富,正在推動農業機械化,對小型農機需求大。緬甸農民雖喜愛台灣農機,卻因價格因素而遲疑購買,台灣方面若能提供融資貸款,將具有很大商機。另外,馬來西亞正準備改變棕櫚樹和橡膠樹的種植方式,將從過去的粗放耕作改為農機操作,此一政策走向對雲林縣農機出口添增新希望。

〈七〉有機農產品在新南向國家市場可大展鴻圖

最後是雲林縣的有機農產品,也可鎖定新南向國家市場拓銷。除印度很重視有機農產之外,東協國家也在推動亞洲有機農業標準,將來台灣的有機農產品的行銷新南向國家市場都會碰到此一課題。所以雲林縣的里仁有機專區模式,似乎可以再擴大複製,同時與國際有機農業標準接軌,應可為將來在新南向國家市場大展鴻圖奠定堅實基礎。

五、結論與建議

雲林縣農業在搭新南向政策順風車,前進東協、南亞、紐澳當地市場的基本原則必須有兩個“in”,一是insight〈眼光〉,二是input〈投入〉,有眼光才能看的精準,有投入才能抓到商機。特別是新南向國家正處於經濟轉型過程,就更需注意風險和報酬了,所以又必須有兩個“r”,一是risk〈風險〉,二是reward〈報酬〉,能建立風險觀念,有效預測報酬,就能趨吉避凶,創造贏面。

〈一〉農業新南向先掌握目標出口市場的特性和消費習

雖然農業新南向有機會也有風險,但機會不可坐失,風險則可以管控。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做好新南向準備?唯有能掌握目標出口市場的特性和消費習性,才知道可以賣出去甚麼產品。農產品的蔬果和加工製品要成功外銷,必須先建立健康的生產環境,防堵禽流感、口蹄疫,以及東方果實蠅等疫情發生,並克服農藥殘留問題,加強質量、包裝、運輸流程的控管,同時要注意目標出口市場國家的動植物檢疫檢驗,過度檢查的非關稅障礙,以及爭端處理機制,才能把風險降至最低。

〈二〉研擬「非疫區生產點」的可行性有助優質水果出口

台灣要發展「攻擊型農業」,熱帶水果因具有特色頗具競爭力,但必須能有穩定的供應量,集結不同產品、不同產期的分散力量作法較可行,這都有待將來「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居間協調安排,並指定外銷專區。由於台灣是東方果實蠅病蟲害疫區,水果出口均需依進口國的檢疫規定處理,政府也積極在研擬「非疫區生產點」的可行性,將對農產品的溯源、生產管理、區域病蟲害防治、生產紀錄等制定一套務實管控辦法。此舉若能落實,勢必有助非疫區生產的優質水果的出口可符合進口國的檢疫規定。

〈三〉台灣種子和種苗的新南向有發展潛力 最後應考慮的是,台灣耕地面積小,面對新南向國家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龐大,除了應作境內的跨區域合作,更可採取跨國農業對接模式,如此農業新南向才能作大作強。但相對出口農產品來說,具有競爭優勢的台灣種子和種苗的新南向更有發展潛力。相信,若能藉由品種權和專利等進行全球智慧財產權佈局,或考慮跨國合作授權行銷種子和種苗,繼而透過品牌、行銷價值,將可促使台灣優異的技術與品種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並開創市場新局。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