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1 刊登於 交流雜誌第150期
一、前言
隨著東協國家建立單一市場的東協經濟共同體〈AEC〉,以及南亞大國印度經濟崛起,挟著豐沛天然資源、巨大人口紅利和龐大中產階層,帶動強勁消費和內需,已被各國視為全球經濟新引擎和最具商機的新興市場。再加上中國大陸勞動成本上漲,經濟發展減速,已迫使在當地投資的日韓等各國企業,甚至中國本土企業都不得不採取「中國加一」〈China+1〉策略,轉向東南亞及印度另設生產基地或營運據點。
蔡英文總統把新南向政策作為新經貿模式改革的第一歩,其最重要目的就在加強與全球和區域連結,提升對外經貿格局和多元化,並告別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她同時強調,新南向政策還是要「依循市場原則」,政府是用政策讓市場法則運轉更為順暢,讓更多人考慮東南亞及南亞的機會。
特別是當前國際環境變數也在某種程度上支撐了蔡英文總統的新南向政策的必要性。由於美國下一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堅持反全球化和貿易保護立場,並把中國大陸列為匯率操縱國家,揚言對其進口商品課徵45%的懲罰關稅,此舉恐將嚴重損及把零組件或中間財出口到中國大陸,經加工組裝後再出口美國的台商利益。由於台灣長期來依賴外部需求作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一旦美中貿易爆發衝突,勢必助長台商分散市場的風險意識,並進一步考慮轉向東南亞及市場發展。
正因為如此,本文認為適時地進一歩研析東南亞及南亞最新情勢和潛在商機,相對地就更有其迫切性。
二、東南亞和南亞區域最新情勢發展
2015年底AEC成立,並啟動實施「AEC發展藍圖2025年」,將大幅推進基礎建設,致力平衡區域發展。外界預估,到2030年東協將成為全球第四大單一市場。據悉,2017年在菲律賓主辦的東協50週年紀念日上,還將宣布推動東協與聯合國週邊組織亞太經社會跨區域運輸網絡建設,勢必有助區域交通順暢和貿易往來。
目前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升級版議定書已生效,將提升原產地規則、跨境電子商務合作等各種貿易便捷化措施,進一步促進雙邊貨貿發展,爭取在2020年實現雙邊貿易額達到1兆美元的目標,並加快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另外,中國大陸主導的「一帶一路」建設戰略,因東協國家正處於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已劃定的路線之上,也將成為極具競爭力的消費市場和生產基地。
至於南亞區域,原預定今年11月在巴基斯坦首都舉辦的南亞區域合作協會〈SAARC〉高峰會,因印度與巴國爆發邊界武裝衝突,導致多國連袂取消出席該次高峰會,此一事件已突顯南亞區域複雜的政經環境。相對地,印度卻利用今年10月主辦金磚國家〈BRICS〉高峰會之機會,邀集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BIMSTEC〉成員國孟加拉、斯里蘭卡、不丹、尼泊爾、緬甸、泰國的領導人參加,但並未邀請巴國與會。此舉也意味著印度與環孟加拉灣國家〈包括部分東協國家〉將緊密連結在一起,南亞市場的輻射範圍也將更為擴大。
三、東南亞和南亞的市場潛力和商機
東南亞擁有6.3億人口,過去7年的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內需規模龐大,已促使原來以製造業驅動經濟發展的型態,逐漸轉換為以消費驅動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最近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緬甸等國家相繼調降法人稅,既有助振興產業,更能吸引外資。尤其東南亞位處中印兩大國之間,對外又簽署多個自由貿易協定〈FTA〉,已建構了厚實的貿易和生產網絡,並具有發揮高潛在成長率優勢。
近年來全球景氣低迷和中國大陸經濟放緩,東協國家出口表現較弱,但私人消費依然強勁,推動GDP實質成長4.4%。尤其區域內中產階層約有1億5000萬人,還在快速擴大中,是推動消費及零售業發展的生力軍。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人均購買力平價〈PPP〉約在1~8萬美元之間,消費潛力相當可觀。即使發展較落後的國家,其PPP也都超過可購買耐久財的2000美元水平線。埃森哲戰略諮詢公司〈Accenture Strategy〉更大膽預估,到2020年東協國家將新增1億位消費者,並帶來7700億美元的消費額。
至於南亞的市場機遇,基本上是以印度為主,因為其他國家現在正面臨恐攻和貧窮威脅。印度擁有近13億人口,2015年的人均GDP已達1700美元,強勁的個人消費拉動經濟成長,預估在2018~2019年度的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7.7%。另外,印度的中產階層年輕消費者迅速增長,零售業市場規模將以年增率12%的速度擴展,到2020年可望達到1兆美元,為零售業帶來龐大商機。
特別是自從莫迪總理主政後,全力推動經濟改革,更提出「印度製造」倡議,希望把印度轉型為全球製造中心。今年6月印度公告放寬外人直接投資〈FDI〉,擴大外資在國防工業、航空運輸、單一品牌零售、醫藥生技等領域的持股比例,這項新開放政策旨在加速吸引外資,帶動本國產業發展與提升競爭力。同年8月印度國會上議院通過統一的商品暨服務稅〈GST〉,將取代目前由國稅、邦稅和地方稅拼湊的複雜稅制,應可有效改善企業營運環境。
除此之外,由於東南亞和南亞區域內擁有眾多的穆斯林人口,印尼約有2億人,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各在1.5億人到1.9億人之間,加上馬來西亞和汶萊,所衍生的清真市場商機更具吸引力。但要拓銷伊斯蘭市場,則必須先取得清真認證〈或稱Halal認證〉,目前台灣已有專門協會在協助推廣認證事宜。
四、兩岸新南向的策略和路徑
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總統府已公佈「新南向政策綱領」,並由行政院負責規劃和推動。最近經濟部國貿局更首度透過貿易大數據的科學分析,選定106年全球重點拓銷市場,其中包括馬來西亞、印尼、越南、菲律賓、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等。該局表示,考量兩岸與東協的產業分工趨勢和市場利益,將兼顧新南向和中國大陸市場之拓展,並協助台商鞏固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關鍵位置,以提升台灣對外經貿拓展格局的多元性與張力。
此一貿易大數據的研析結果,直接證明了蔡英文總統推動新南向政策的論述是有堅實基礎在支撐,亦即新南向和兩岸經貿都是台商全球佈局的一環,彼此並不衝突,而且還相輔相成。若持續深化兩岸產業合作,兩岸之間可以找出符合彼此合作項目,讓雙方產業優勢可充分發揮,進而共同開發、開拓新興市場。新南向政策可增進與東協國家和和印度的各層面往來,發展更多元的交流、更穩定的經貿夥伴關係。
相較於台灣的新南向政策,中國大陸也積極在推動「沒有新南向之名、卻有新南向之實」的南進政策。今年3月大陸和東協簽署「落實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在未來5年內加強和提升雙方的戰略夥伴關係。該項行動計劃內容相當多元,包括經濟合作、電子商務、金融、能源、科技創新、旅遊觀光、中小企業合作、糧食、農林業、海上合作、非傳統安全等領域之合作,以及加強產業供應鏈聯繫,鼓勵形成產業群聚。
中國大陸也努力鋪造與印度更加緊密夥伴關係格局。今年5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來訪的印度總統穆克吉〈Murkherjee〉時指出,在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的背景下,中方願同印方深挖互利合作潛力,推動「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與「印度製造」、「數位印度」等戰略對接,著力開展產能、鐵路等合作,並推進「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大項目建設。
五、結語
綜合上述,面對美國新總統川普的貿易保護逆風,基於兩岸和東南亞產業分工需要和市場利益,台商可考慮在兩岸新南向政策較不敏感的交集領域,尋求共同推動中小企業、資訊科技、電子商務、旅遊觀光、文創等產業的合作可能性。傳統上台商在東南亞國家的投資,有許多關鍵零組件必須仰賴兩岸供給,這也是跨區域產業分工佈局和全球價值鏈安排之必要性。預期未來在中美貿易發生衝突過程,「台灣接單、東協出口」的三角貿易模式將更成為主流。
至於台商在南亞的經略,由於印度早已是兩岸資訊科技業和海運業攜手合作的市場,如小米委託鴻海代工生產、騰訊與鴻海聯合投資當地通訊軟體Hike,華為攜手偉創合作設廠,大陸航運公司與長榮海運共同經營直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商運航線。展望未來,兩岸將會有更多企業在更多領域共同賺印度人的錢,並成為發展新趨勢。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莫迪政府正在推動印度的「東進政策」,還進一步要發展「湄公河-印度經濟迴廊」。所以台商配合新南向政策更應與時俱進,把印度和東協視為一體來展開拓銷和規劃投資,並推動產業群聚、分工配套布局,俾創造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