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6 刊登於 聯合報
中美貿易戰衝突持續升高,陸委會呼籲大陸台商把回台投資及新南向列為重新布局投資的優先選項。行政院長賴清德也向工總承諾,有決心解決台商回台投資可能面臨的「五缺」問題。然而,「鮭魚返鄉」涉及複雜的貿易型態和產業鏈分工關係,政府似應提出更好的論證,才能有效驅動大陸台商回台投資。
根據中華徵信所的最新報告,二○一五年起國內上市公司累計處分大陸子公司投資金額逐漸增加,匯回台灣的金額也持續上升,光去年就匯回三四二億元,相當於歷年來匯回金額近九成。該報告預警,隨著兩岸關係趨冷和中美貿易戰開打,未來三年上市公司極有可能進一步處分大陸子公司投資,以及加速生產外移。
今年一波波的中美貿易戰,衝擊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大陸台商,尤其是生產消費性產品的廠商,如生產服裝、纖維、皮革、鞋類等,一些廠商已計畫移轉到越南、柬埔寨、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
伺服器、網通、NB及自行車等大陸台商起心動念要「鮭魚返鄉」,或計畫把一些產品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但目前兩岸關係緊張,突然要移轉大陸的生產線並非易事,若被界定是「撤走」,將會與大陸地方政府、台辦等部門衍生難題和摩擦。
大陸對企業外遷早有心理準備,也已定了調。日前大陸國務院發布《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表示應理性看待。然而,政府鼓勵「鮭魚返鄉」要提出更好的說法,才能有效驅動大陸台商回台投資。其中最重要的,政府必須毫無隱瞞地公布美中台產業供應鏈相關研究的真實結果,以及中美貿易戰對各個產業的影響程度,繼而全面性而非局部勾出大陸台商哪些商品出口項目會受到衝擊,才能有目標性、有秩序地協助大陸台商返台投資,或移轉生產基地到新南向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