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19/01
杜斯妥也夫斯基被譽為近代俄羅斯三大文學作家之一,與屠格涅夫、扥爾斯泰齊名。俄羅斯重要評論家克魯泡特金在他的『俄羅斯的理想與現實』一書裡,甚至公開宣稱「屠格涅夫因杜斯妥也夫斯基而減色,扥爾斯泰因杜斯妥也夫斯基而暫時被遺忘」,可見杜斯妥也夫斯基在俄羅斯文學史上的確有其一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綜觀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一生,貧病坎坷,波折重重,年輕時因參加思想自由運動一度被判處死刑,直到臨刑前才獲改判流放西伯利亞而倖免一死。後來獲釋返回聖彼得堡,繼續寫作生涯。他的主要作品有『窮人』、『死屋手記』、『被侮辱
與被貶損者』、『罪與罰』、『賭徒』、『白癡』、『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等,小說內容大多描寫下層社會那些悲劇性人物的不幸命運和生活,主角都是狂人、罪犯、小偷,以及一些被侮辱與被貶損的窮人和小市民。
儘管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的那些在精神上、道德上墮落的人物,往往引發傳統人士的反感和憎惡,認為他的小說是病態的,給予人的印象彷彿一場噩夢;但是他卻能以人道主義的精神和愛心,把隱藏在污穢、齷齪裡面的潔淨無垢的靈魂顯示出來,激發讀者的同情和憐憫,引導出一絲光明的希望。像他這樣適切地表達了神秘的斯拉夫民族的靈魂的作家,在俄羅斯幾乎無出其右者。
因此,喜愛或研究俄羅斯文學的人,絕對不能錯過杜斯妥也夫斯基。最近20年來,先進國家對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探討仍方興未艾。早在1980年代在義大利就曾召開「國際杜斯妥也夫斯基協會〈IDS〉」會議,許多與會學者分從文學藝術、宗教道德、精神心理等角度發表論述。杜斯妥也夫斯基如何地引起人們的
興趣和重視,可見一斑。
目前在國內出版市場上所能尋到的有關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論著,為數並不少,但是迄今最能貼切地反映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思想和面貌的,則非屬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紀德論述『杜斯妥也夫斯基』這本書不可。
杜斯妥也夫斯基是充滿道德感的人,任何一位評論家若不能抓穩此一基礎,徒然地只擷取精神病理、犯罪行為等觀點去抒發己見,都是不能給杜斯妥也夫斯基一個完整的評價的。至於紀德本身就是在道德的核心裡寫作,他的許多作品亦充滿了人道主義的情懷,若從他所表達的生活態度和藝術觀點來衡量,他之寫書討論杜斯妥也夫斯基,可說是名副其實,無怪乎著名的評論家阿諾德‧班奈特會說:「杜斯妥也夫斯基是為紀德而生!」
閱讀這本紀德的『杜斯妥也夫斯基』論著,有助於我們深一層地暸解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思想及其創作的意義和價值,也會擴大我們對個人與自我或個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的認識;同時,一切誣指杜斯妥也夫斯的創作心理是病態的說詞,也將不攻自破。這本論著於1923年在巴黎以法文出版,1925年出現英文譯本,暢銷迄今。中譯本則由志文出版社出版,列入新潮文庫50號,譯筆流暢、文句清晰,可讀性甚高。
因此,對於所有研究杜斯妥也夫斯的人,紀德的『杜斯妥也夫斯基』是不可或缺的最佳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