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天助自助者,敬神莫求神 —-清水祖師

        宗教信仰,是一件莊嚴而有意義的事情。它能安慰我們痛苦的心靈,也能做為我們崇德修性的依據;但是,它絕不能賜給我們任何的物質條件,更不可能成為我們的「衣食供應站」。許多走火入魔的信徒往往把「宗教」過度誇張成「萬能的力量」,這不但是對宗教信仰的無知,也是對個人生存發展的莫大障礙。

        有句俗諺說得好——「天助自助者」。神對於祂所幫助的對象是有選擇性的,並非勤勉、懶惰一概包容。凡是能夠胼手胝足、自立更生的人,就能得到神的福佑;而那些手腳不勞動、厭惡工作的人,縱使求神拜佛,也無法發達、興旺。

        西方有一則頗耐人尋味的小故事:

        一位老師對學生說:

    「現在,大家閉上眼睛,一起來祈禱。『親愛的神,我想吃巧克力糖,請您賜我一塊吧!』」

    祈禱完畢,學生睜開眼睛,老師問:

    「你們得到巧克力糖的嗎?」

    「沒有。」學生沮喪地回答。

    「那麼,再來試一試吧!」

    學生們又在老師的鼓勵下,拿出更多的熱情、甚至是流眼淚,三番兩次地祈禱。可是,巧克力糖依然沒有出現。

        由此可見,盲目的求神賜給我們物質,是不會有結果的。信仰宗教,必須擺脫「利」的動機,懷抱「純」的念頭,才能有助於我們的修身養性。

        中國有也一則值得我們深思的故事:

        百丈是一位禪宗大師,經常與門人一起除草、掃地、砍柴,無所不做。即使到了八十高齡,仍然勞動不懈。他的門人見百丈年紀老邁,怕他不堪勞苦,力勸他休息,百丈卻始終我行我素。門人於是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將他的工具藏起來。

    這位大師當天沒有工作,也不肯進食。第二天如此,第三天亦然。門人著慌起來,紛紛揣測:

    「大概是我們藏了他的工具,他生氣了。我們最好還是把工具擺回原處。」

    因此這位大師又開始工作,也答應吃東西了。到了晚上,他召集門人訓示: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由上述的故事,我們得知:聖賢如禪宗大師猶堅持「不作不食」的生活態度,那麼,我們信仰宗教,又怎能在物質條件上祈求神的賜予而坐享其成呢?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