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哪一角度看,神都不是人,神是「道德」與「仁愛」的代表—-
我們想像中的那個虛無的神,如此萬能,如此完美、莊嚴;然而,祂其實只是人對大自然現象和命運造化,在未能完全理解時,用來安慰自己的心靈、寄託自己願望的一個替代「物」罷了。
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即不語怪力亂神,他特別強調以人為本位的思想,從不塑造一些神秘主義的景象來誘惑民心,也不曾用美麗的教條和謊言欺騙民眾;他的「道」一以貫之,而以「仁」指導和安排人在整個社會階層中的隸屬關係和生活規範。
人們常說,理想歸理想,現實又是一回事。孔子一手所締創的儒學,與耶和華、釋迦摩尼所創造的基督教和佛教,就創造一個理想世界而言,都充滿了相當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不過,對人類來說,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尚稍有可能性;而天堂和涅槃世界,簡直與人類的生活經驗相去一萬八千里。
長期以來,各種宗教競相以進入未知是否存在的理想世界,作為最高崇耀和恩寵。因而,修心養性、忍受苦難、累積功德、寬恕他人等,就成為信徒期期欲進入理想世界的必備條件。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環境裡,「仁愛」往往成為放縱罪惡的藉口,那些靠他人辛勤工作而獲利的人,永遠騎在弱者頭上;而那些腁手胝足的受難者,卻默默忍受既定的安排。類似此種情形,豈是公平正義的理想世界的美景。
多數人均盼望公平和正義,而人類社會卻有太多不平、不義,因此,神是人類的寄託,是公平、正義的象徵;也因此,所有神職人員應該導航世人通往公平正義之路,不能假傳神意,或擬定一些違反人性的教條訓示,誤導信徒遺忘了實際生活的環境,而一味關注另一個虛無飄渺的理想世界,終至喪失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原則。
人有人性,亦有他的社會性;而神只有神性,亦只有祂的理想性。一個信徒若抱著「人人皆可以為神」的態度,拼命設法想成為高高在上的神,而忽略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便脫離了現實,反而變成社會的殘渣、「神」的奴隸,以及非人非神的怪物,終為人神所共棄。
寄語所有信徒,敬神以求提高自己的品德、滌淨自己的心靈,是樁好事;但因崇拜神祇,而欲放棄人性,即無異於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