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是非分際,避免以情害義—-
「晴時多雲偶陣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就大自然而言,它是指一種反覆無常的天氣,往往令人們不知如何適應。若將它拿來比喻人的行為,則是影射一個人好惡善變,朝三暮四,待人處事缺乏原則、沒有立場。
古時候,衛國有一位叫彌子瑕的人,年少時俊秀挺拔,甚得衛靈公的歡心。有一天,彌子瑕獲悉自己的母親病重,急忙中偷偷乘坐衛靈公的御駕去探望。根據當時衛國的法律,偷坐國君車子的人罪當砍斷腳。因此有人向衛靈公舉發彌子瑕的罪刑。熟知衛靈公卻說:「好一個孝順的兒子,甘冒砍腳的危險去探望母親的病!真是個孝子!」
又有一次,彌子瑕和衛靈公同往果園裡玩樂。彌子瑕偶然吃到一顆桃子,覺得味甜肉美,便留了一半給衛靈公吃。衛靈公讚不絕口地說:「彌子瑕待我真好,吃到甜的桃子,自己捨不得吃,卻留給我吃!」後來彌子瑕年紀老邁,衛靈公漸漸厭棄他,有一天他無意間做錯一件事,得罪了衛靈公;衛靈公馬上說:「原來這是彌子瑕做的事。從前他還偷坐我的車子,有一次甚至把他吃剩下自己不要吃的半個桃子給我吃,這人實在可惡!」
故事中的衛靈公先是以己之所好的縱容罪刑,後又以己之所惡而羅織罪名,對於同一事情、同一個人,前後竟有完全矛盾的看法和價值判斷,這當然和衛靈公本人的情緒變化、喜怒哀樂有關;本質上,此種心理是變態的,值得檢討。
孔子說過:「吾道一以貫之」,它的意思是說:「無論外在形勢怎麼發展、如何複雜,我自有始終一貫的做人處事的道理」;換句話說,就是「針對人事無窮的變化,我內心總有一個確定不移的標準,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善惡分明,絕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當然,所謂的「始終一貫」並非鼓勵大家固執己見,冥頑不靈,老是以不變應萬變;而是希望每個人待人處事,不要因為自己主觀感情上的喜厭,而影響對客觀事物的價值判斷。衛靈公對待彌子瑕的態度前後判若兩人,就是「以情害義」的典型例子。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時時自我反省,把握是非的分際,待人處事千萬不可出爾反爾,心存「一貫的道理」,自然能避免意氣用事或傷情害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