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偉大的襟懷—-
人生是不斷奮鬥的過程,在這過程裡個人嚐試著適應環境,努力改變環境;進而滿足自己生理上的需要,安定自己情緒上的衝動,以及實現理想中的價值。
然而,人生的境遇卻常不如意,生老病死往往帶給人們無限的不幸和痛苦;而人的一生都無法擺脫此種際遇,因此經常有所謂「人生是苦海」的嘆喟和無奈。
面對生老病死的困局,普通人自覺無力克服,就將一切歸咎於天意,任命運支配,這是消極的人生觀。另外一些人卻懷抱無比的愛心和信心,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超脫生老病死,解放苦難眾生,這是積極的人生觀。
釋迦牟尼還是太子的時候,有一天,在野外看到一位農夫,渾身汙泥,汗流浹背,正鞭撻著一隻牛在耕耘;牛的頸項間套著繩索,身上皮破血流,氣喘吁吁地拖犁翻土;而被耙翻過的土面蝟集著許多虫豸;天上的鳥雀毫不容情地飛來爭相啄食牠們。釋迦牟尼眼見這一幕生活鬥爭的悲劇,不禁自忖:「這就是所謂的生活嗎?」
另有一天,他乘車到東門去玩,看見一個老頭子,牙脫齒落,白髮蒼蒼,皮膚乾瘪濁黑,上氣不接下氣地蹣跚而行。他問車伕這是怎麼一回事,車伕回答:「這就是人的老態啊!凡是人都會經過這個階段。」釋迦牟尼想:「我將來也會老化嗎?」他油然升起一股悶悶不樂之情。不多久,他在南門見到一個贏弱痿黃的病人,正哀哀地呻吟著。後來,他又在西門看見一具屍體,後面跟著一群弔喪的人,各個散髮捶胸,悲慟哭嚎。目睹這種種景象,釋迦牟尼愕然領悟到人生只不過是苦海罷了。於是他決心跳出這個桎梏,遂出家苦修,希望自求解脫,也立志要普渡眾生。
固然釋迦牟尼出家的原意是為了逃避生老病死,其原始動機是「自私的」;但他在追求「利己」的同時,也深體眾生的苦難,因而發誓要拯救世人脫離苦海。這正是從「利己」轉化為「利人」的一種「大公無私」的偉大襟懷。
像釋迦牟尼這樣「大慈大悲」的人,在物競天擇、爾詐我虞的現實社會裡當然很難找到第二人。不過,我們如果能夠保持古聖賢所標示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態度,盡一己之力量,奉獻一些好處給苦難的人,這種善心和善行儘管有限,卻值得肯定和推崇。社會任何不幸,都屬於整個社會的問題。當我們沒有能力創一個沒有不幸和悲苦的社會之際,我們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以自己多一分的奉獻,減輕別人一分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