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真」的一個字,其份量比這個世界還重—-
一九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俄羅斯作家索忍尼辛來台訪問十天期間,在此地掀起相當大的震撼。他的一舉一動都成為每天電視、報紙競先報導的對象,他的文學作品、道德勇氣和生活方式亦成為廣大民眾注意和討論的焦點。
稍為關心世界文學的人都知道,索忍尼辛最偉大的地方就是他那真誠的道德勇氣。他的作品如:「伊凡.丹尼索維奇的一天」、「地獄第一層」、「癌症病房」、「古拉格群島」等,均以前蘇聯極權統治下勞改營和監獄為背景,描寫俄羅斯人民的苦難與不幸,字裡行間充分流露著令人心靈為之悸動、永不熄滅的同胞愛,以及對不合理、不正義事物的反抗意識。
索忍尼辛是一位信仰俄羅斯傳統東正教基督教義的人,他懷著濃烈的「救贖」心態,希望透過純潔的道德勇氣和美好的藝術,使人民群眾能從人欺騙人、人壓迫人的罪惡深淵中獲得解放。他曾經說;「含有『真』的一個字,其分量變比這個世界重」、「和謊言短兵相接時,藝術(美)總是能夠得勝」;而瑞典學院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給索忍尼辛所依據的主要理由是:「由於他作品中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藉由他,他承續了俄羅斯文學之不可或缺的傳統。」可見追求真理、崇尚道德一直是他的人生目標。
至於索忍尼辛的生活,其簡約樸實的原則更令人推崇。據暸解,索忍尼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巨額獎金,已足供他一輩子享受富貴的日子,可是他自從定居美國以後,卻深居簡出,克勤克儉地從事寫作。這一點我們從他來台訪問期間的起居情形即可獲得證明。他非常強調正常的作息,通常晚上十點就寢,早晨八點起床;對於飲食,他毫不奢求,粗茶淡飯就覺得滿足,每天只吃兩餐,以麵包和牛乳為主;食用水果想吃多少就切多少,绝不浪費,他還拒絕許多宴會和排場,認為不應該浪費太多時間在餐桌上。從事參觀訪問時,他婉拒接待單位替他準備的一輛美國名牌「凱迪克拉」轎車,改為乘坐較小的車子。同時他也不喜歡別人替他安排一切事物,而希望隨心所欲選擇去處,自然真切地暸解實況。
綜觀索忍尼辛的文學創作、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實可做為我們反省的借鏡。當然,他那高超的文學才華和道德涵養並非人人皆可勉強達到,但起碼我們應該盡力去做。索忍尼辛為世界大文豪如此自我節制、簡約樸實,這對目前台灣物慾橫流、奢侈浪費的社會病症,無異於一帖警醒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