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仁,從身邊做起!

—-以行動表現同情,高談空論無異於偽善—-

   我們從電影或電視中往往可以見到這樣一個片段:一對外國貴族伴侶在劇院觀賞戲劇,每每看到悲慘的情節,就感動得熱淚泉湧。但是,他們一離開劇場。坐上了馬車,就只顧著擁抱接吻,不僅完全忘了方才的同情之淚,而且無視於可憐的馬車伕為了載送他們,正在酷寒的風雪中凍得瑟瑟發抖。上述情景正說明了某些人蒼白無力,他們經常只在抽象的觀念上認識痛苦,無意義地為劇中人掬一把傷心淚,而對於周遭大眾的實際痛苦,卻反應遲鈍或茫然無知。

        中國的笑禪錄裡就有一則類似的故事。老山寧長者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日,起了個大清早,披上溫暖的皮裘,吩咐僕人備馬。披頭散髮的老僕人遵命拉著馬走過來,抖抖索索地問:「天氣這麼冷,您打算到哪兒去呀?」長者答說:「我要趕兩百里路到城裡一個大富人家的祠堂演講佛學。」老僕人說:「我也要去聽聽。」長者斥責說:「你懂什麼佛學?」老僕人就用手指指腰肢下面說:「我想去聽聽道理,想知道在嚴寒的冬天是不是該有一條足以禦寒的褲子穿?」

        這位老山寧長者寧願在寒凍的冬天披裘趕遠路,去富家祠堂講佛學,卻不知道身邊老僕人無避寒衣褲可穿,多麼令人唏噓啊!固然在富家祠堂講學也是一件功德,但貧苦僕人的不幸豈能漠視?

        在我們這個社會裡,同樣有許多人非常積極地支援距離身邊很遙遠、很抽象的不幸事務,卻對近在咫尺的悲苦人們視而不見,或者誤以為大家都和自己一樣過得很舒泰;殊不知在我們周圍仍然存在著聽任命運支配、為生活環境所迫害的一大群人。

        孟子曾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即以「眼睛明亮到足以察覺秋天新生的細毛之末端,卻不見整車的柴薪」,來暗諷齊宣王「不為仁也,不是不能為也」。因此,一個人欲宏揚宗教,德澤普及眾生,應將寶貴的同情心落實於生活層面,才有具體的意義,也才能「求仁得仁」;否則高談空論,或排遣情緒似地為人世間的慘事掉幾滴清淚,將徒然留人笑柄,遭致「不仁」或「偽善」的譏諷。

        同情是人類愛的出發點,是無分畛域的;能真正對遠方的不幸者感同身受的人,也必定能對眼前無助的受難者略盡棉薄之力。以行動表現出來的同情,就是「仁」的極致;讓我們從身邊做起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