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想著她呢?—-
「克己復禮」,是古聖賢教導我們修心、養性、行人的方法,它的意義具體而言,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約束自己的私慾,使我們的所言所行於禮,但到底看甚麼、聽什麼、說甚麼、做什麼是「非禮」呢?其實並無一定標準。我們認為,只要一個人的視、聽、言、動不是出於私心私利,即合乎「禮」的要求。我們試舉一則故事,來對此一問題做進一步的闡釋。
有一次,坦山禪師與一位道友走上一條泥漿路,此時,天上仍下著傾盆大雨。他倆在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位漂亮的女郎,她因為身著絲質的衣帶,無法跨過那條泥漿路。
「來吧,姑娘。」坦山禪師說,然後把那位女郎抱起來過了泥漿路。
道友始終悶聲不響,直到天黑掛單寄宿,才按捺不住對坦山禪師說:「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險的,你為甚麼要那樣做?」
「甚麼?那個女人嗎?」坦山禪師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抱著她呢?」
從這則故事我們馬上可以分辨出,坦山禪師抱女人過泥漿路,是源於出家人一種「慈悲」的情操,其中絕無參雜任何私慾妄念,所以他事後心胸坦蕩蕩,絲毫不引以為忤,他可以說發揮了「禮」的極致。反觀他的道友,口頭上儘管叨唸著「出家人不近女色」的戒律,其實卻對女子耿耿於懷:再退一步說,見人有危難時,他竟袖手不趨前協助,已失去了出家人應有的基本態度。
就如出家人有其戒律一樣,我們一般人在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的禁忌。由坦山禪師抱女人過泥漿路的例子,我們可以學得「死守禁忌」絕非「禮」的表現;一人只要心無雜念,其視、聽、言、動不但無害於他人,對眾生反而有無限的關懷與體恤。而不囿於忌諱,懂得因時、因地制宜,也才是智者、仁者的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