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厚道、化解誤會—-
忍氣吞聲誠然是一種美德,它可引導一個人在面對刺激、侮辱、攻擊時,依然保持冷靜的情緒、理智的頭腦以及圓融的態度。一個善於忍耐的人不致於因為受到挑釁而勃然大怒,或者在怒不可遏的狀況下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
漢代有一名叫劉寬的人,在嘉平年間官拜太尉,他生性仁慈厚道,備受讚揚。有一次朝會,上司想考驗他的耐性,便吩咐女僕端來一碗肉湯,再故意將它打翻,使湯汁濺髒劉寬的朝服,藉此觀察他的臉色和反應。誰知劉寬不但面不改色、精神安定,反而溫恭有禮地問女僕:「肉湯是不是燙傷妳的手?」從此,上司對他更加器重。
另有一次,劉寬騎著牛正要回家,突然竄出一個人態度兇悍地指摘他騎錯了牛,劉寬當即一聲不響地跨下牛背,步行回家。後來那人發現自己的牛並沒有遺失,錯怪了劉寬,趕緊把牛送歸劉寬。劉寬非但不動怒,反而語氣平和地對那人說:「辛苦你了,謝謝你把牛送回來。」此消息一經傳出,一般百姓對劉寬更加敬服。
這個故事中的主角劉寬,若非具有超人的忍耐性格,就不至於獲得上司的器重,也不可能贏得百姓的愛戴。可見,忍耐不但可收緩和情緒之效,還可使我們保持寬容、厚道的襟懷,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增加別人對我們的好感和信賴。
不過,忍耐並不是消極地叫人永不憤怒,因為永不憤怒實無異於懦弱無能、卑躬屈膝。見到社會上不公平、不道德的事,如果我們曲意忍耐,壓抑憤怒,那麼到哪兒去找抗議的精神、人道的呼聲呢?我們的社會又如何能避免強凌弱、大欺小的惡劣現象生發生呢?這樣的忍耐豈不成了可恥、卑賤的行為!所以,忍耐是有選擇性的,不該忍而忍,是為「退縮」、「不義」;該忍而不忍,是「莽撞」、「冒進」。 耶蘇說:「你們常存忍耐,就必保存靈魂。」祂的用意即在告誡祂的門徒,當忍則忍,必不致於暴怒亂性,敗壞靈魂。當然,祂所指的靈魂必是「聖潔的」靈魂;而聖潔的靈魂是不至於見死不救,助紂為虐、不敢挺身而出的。因此「忍耐」並不意味著放棄正義的聲音和行動。我們講求忍耐為的也不僅止於個人的獨善其身,而是盼望整個世界能少一分暴戾,多一份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