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個地上的天堂

怕接受刑罰是奴隸的道路,希望得償報是商人的道路—帕伊休斯

        因為害怕遭天譴、受地獄的刑罰,而皈依宗教,並不能有效阻止人類犯罪。信仰宗教,如果一昧想藉此進入天堂,這種行為實無異於商人的投資、買賣,只不過是一筆生意、一場交易罷了。

        所有宗教都是以救世的姿態出現,也都是勸人為善的。然而,勸人為善是宗教的保守一面;而積極救苦救難、犧牲奉獻,則是它進步的一面。前者是理論性的教育,後者卻是行動性的實踐。

        有些宗教過分強調地獄懲罰,往往藉著殘酷的圖象,刺激人們的恐懼心理,以嚇阻人們作奸犯科;或者訴諸善惡有報的報酬論,以鼓勵人們修德向上。這兩種宗教傳播方法,原則上並無大錯,唯不容易自靈魂深處提昇人性的純潔和真誠。因為:害怕煉獄的懲罰,而盲目地照章行事,就宛如奴隸匍匐在主人腳跟前,根本欠缺人的自主性;希望收取回報的施善,就宛如埋首追逐利潤的商人,其中並無絲毫慈悲或善惡可言。

        西方哲學人巴蘭斯說:「凡是有人受苦的地方,那裡就有宗教。」可見宗教的源起,的確是為了解救人類的痛苦;但是千百年來,部分宗教的執事者卻本末倒置,假傳神旨,勸人百般忍受苦難;寬恕他人對自己的壓迫。因而使得原本就受苦的人,仍然深陷苦境;而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的人,依然逍遙享樂。到處顯得是非不明、正義不彰,難怪有人會不滿地宣稱:「宗教是社會的鴉片。」

        我們認為,建立一個地上的天堂,比追求一個遙遠無期的天上的天堂,更具有普渡眾生的實質意義。信仰宗教,不是為了當個卑微的奴隸,也不是為了做永不蝕本的生意;而是要致良知,入世地參與現實社會的事務;除了懷抱一顆真誠的心,賦予周遭的不幸者支持和力量,使他們能跳脫虛無、絕望的窠臼,過著有遠景、有希望的生活之外,更應結合具有共同信仰的人的力量,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黑暗和罪孽,讓正義抬頭,也讓光明普照人間。

        唐文標教授說過一句語意深長的話:「天國不是我們的。」過去的民眾大多背離了正道,在這種狀況下,能不走向地獄已屬萬幸,何能再奢望昇入天堂?此後,若大家都能對宗教的教義追本溯源,當可理解:只要大家能剔除「奴隸」和「商人」的心態,以解救人類的痛苦為職志,積極地介入社會活動,那麼,在我們生存的地上建立起幸福的天國,就指日可待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