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 帝俄差點成為台灣的保護國

發表於2019/02/16

        約在一百年前,帝俄差一點成為台灣的保護國。1895年,中國與日本爆發戰爭,滿清政府因戰敗,簽下馬關條約,同意割讓遼東半島和台灣(又稱福爾摩沙)給日本,這項喪權辱國的條約,掀起中國人民的高度不滿,尤其是台灣人民更是不願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並於同年5月23日成立「台灣民主國」,但仍宣稱將「恭奉正朔遙作屏籓,氣脈相通,無異中土」。甚至台灣人民一度期望帝俄能出面干涉,並派兵保護台灣。然而,當時帝俄對日本所採取的政策是:日本欲佔有台灣,帝俄不反對;但不允許日本佔有遼東半島。結果,台灣終於淪落在日本的桎梏下,被統治長達50年之久。

        在馬關條約簽訂期間,帝俄、德國、法國等三國相當關切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和台灣給日本一事。後來在帝俄主導下,俄、德、法三國正式出面干涉,不允許日本佔有遼東半島,但並未觸及台灣歸屬。一時間,整個國際形勢彷彿對中國有利。也因此,「台灣民主國」政府和滿清政府要員對帝俄有所期待,台灣方面更有人要求帝俄派兵保護台灣。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滿清政府的兩江總督張之洞,欲趁帝俄領導三國干涉日本佔有遼東半島的有利形勢,聯合帝俄和英國以抵制日本。他向滿清政府上奏,聲稱「威海衛、旅順(在遼東半島)是中國北方海洋之門戶,台灣是中國南方海洋之咽喉,今朝廷既肯割讓兩處土地給日本倭宼,何不運用這兩處土地商業利益轉而賄賂帝俄和英國,這樣所遭到的損失則比對日本割地賠款造成的損失不及一半,如此即可讓中國轉敗為勝。」張之洞甚至曾具體提議,「朝廷若以回疆數城讓俄,以後藏讓英,以雲南極邊地讓法,三國同助,則不惟台灣可保,且約〈馬關條約〉可全廢,斷無戰事。」

    特別是在「聯俄制日」策略上,就在日本佔領澎湖群島之前,張之洞即曾委託清廷對駐帝俄公使許景澄,向帝俄政府提出「以台灣鐵道、礦業、商務等換取帝俄保護台灣」之要求。但是,歷經一段時日,仍遲遲未收到許景澄的回音,也無從瞭解帝俄政府的對台態度。不過,根據清季外交史料記載,在光緒21年二月十三日張之洞曾上奏「押款保台」,並表示「如皇帝以為妥當,將遵旨再電許景澄。」可見保護台灣之議,並未獲得帝俄政府的任何回應,才迫使張之洞有「再電」許景澄的奏本。

        回顧在台灣的抗日保台行動過程,當時的台灣巡撫唐景崧最初想藉英國的力量來阻止日本佔有台灣,但並沒有效果。其後,由於法國對台灣頗有興趣,唐景崧遂與清廷要員張之洞取得共識,透過曾任中國駐法使館參贊陳季同策動法國政府,希望能將俄、德、法三國干涉日本佔有遼東半島的範圍擴大到反對日本佔有台灣。但是,帝俄基於本身的地緣政治利益,卻有意讓日本勢力南進,而不希望日本的勢力範圍進入遼東半島,所以無心顧及台灣之存亡。

當時,帝俄駐日本東京特使希特洛渥就曾經對日本外務大佐(即外交部長)陸奧宗光表示,「關於割讓土地一事,目前似乎尚不成問題,但依日本所欲取得土地之多寡,將來難免遭到列強干涉。然而,帝俄對於日本奪取台灣一事,基本上並不試圖反對」。言外之意,日本可佔有台灣,但暗示不許佔有遼東半島。

        至於台灣人民是否如外傳曾向帝俄表達想受其保護之意願?目前從台灣的文獻並無法查證。不過,當時的帝俄外交檔案卻有記載,根據俄羅斯學者柯薩科瓦即引述相關內容顯示,1895年中國滿清政府與日本戰爭結束之後,帝俄外交部長羅斯托斯基曾向沙皇古拉二世報告說:「福爾摩沙(即台灣)的居民透過滿清政府,表達想受到帝俄保護的意願。」沙皇的顧問們一度考慮要對這項要求做出某種肯定的答覆。然而,最後沙皇卻不同意介入台灣問題,因為日本已保證台灣海峽維持國際自由航行,以不影響帝俄在遠東海域的航權,沙皇才決定在台灣問題方面不向日本挑釁。

    另據查證,日本政府在法、德、俄等列強的壓力下,當時的代理外務大臣西園曾約同俄、德、法三國的駐日公使,表示將對遼東半島問題提出備忘錄,其中一項為:「日本承認台灣海峽為公共航路,自由航行無阻。」這項聲明,使得帝俄決定不干預台灣問題。根據日本伊藤博文所編的「機密日清戰爭」史料,對此過程有詳實記載。其背後主要原因是,帝俄原本認為日本一旦佔領台灣,將使澎湖成為第二個直布羅陀,對歐洲各國及帝俄在此一海域航行造成重大且恆久的威脅,基於此一理由,必須阻止日本在澎湖群島增設軍事防衛設施。也因此,在日本公開宣稱保護台灣海峽維持國際自由航行後,帝俄政府隨即放棄出兵台灣的念頭。

        至於有關台灣要求帝俄派兵保護一事,俄羅斯學者還有一些說法。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柯克洛夫曾公開表示,1900年初期,日本佔有台灣之後,當地公眾人物屢次要求帝俄當局和俄軍艦前去干預,趕走日本人,並接管台灣,協助進行反制日本的活動。前面提到俄羅斯學者柯薩科瓦對這件事有更具體的介紹。他引用帝俄軍事諜報資料表示,台灣部分抗日份子曾寫信向當時駐在中國北平的俄清銀行總裁烏克托姆斯基大公求援,他們在信中要求沙皇政府派兵登陸並加以佔領,使台灣不被日本殖民,並能成為帝俄領土的一部份。但沙皇對這項要求並沒有做出反應。因為他無意挑起與日本之間的衝突;同時帝俄也不認為台灣能給自己帶來甚麼立即的經濟利益。

但到了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時期,台灣對帝俄的利益終於明顯化了。帝俄總參謀部海軍少將迪西諾準備與台灣抗日運動建立聯繫,並提出一項顛覆日本計畫,將派遣艦隊赴台,結合台灣反日運動,藉以擾亂日本內部安定,並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把在西伯利亞前線的部隊抽調到台灣進行鎮壓,如此帝俄軍隊即可確保在前線的軍事勝利。後來迪西諾少將還曾赴中國與清朝軍事強人袁世凱密謀合作顛覆日本計畫。另根據俄羅斯歷史學者巴布羅夫指稱,上述顛覆日本計畫,係策劃從上海籌備兩萬把槍支和彈藥,以船隻運往台灣,並利用「台灣全面自治」為口號鼓動台灣人民武裝抗日,同時調派間諜進入台灣。

不過,迪西諾少將的在台灣顛覆日本計畫提交沙皇政府討論之後,由於帝俄外交部長蘭斯多夫對迪西諾少將的軍事擴權有高度戒心,極力排斥該計畫。最後尼古拉二世傾向支持外交部的意見,決定不干預台灣事務,並下令迪西諾少將不能對台灣採取任何軍事行動,只能繼續蒐集資料而已。但另有說法是,帝俄與清朝袁世凱密謀在台灣武裝抗日計畫最後落空,是因當時日本殖民政府嚴厲管制外國船隻和人員進入台灣,而導致顛覆日本計畫失敗。

        日本學者種村保三郎在他所寫的「台灣小史」一書中也曾提到,日俄戰爭前夕,日本於1904年一月首先在台灣公布海面防衛令,二月十日日俄兩國開戰;這期間,帝俄波羅的海艦隊迂迴非洲南端好望角,準備前往日本近海。後來,帝俄波羅的海艦隊在中立國安南〈即越南,當時是法國的殖民地〉的卡姆灣補充燃料,接著就失去行蹤。當時統治台灣的日本軍方大為緊張,決定把台灣宣布為臨時戰區,守備軍司令官上田中將擔任戒嚴司令官,在台灣地區頒布戒嚴。

    另據台灣相關資料顯示,在帝俄波羅的海艦隊準備駛往日本近海之際,在台灣的日本軍方,則運用「台北開城功臣」辜顯榮駛船在台灣海峽觀測波羅的海艦隊行蹤,然後電傳情資給日本帝國海軍。最後,日本帝國海軍在東鄉平八郎的指揮下,輕而易舉地在朝鮮半島附近的對馬海峽徹底擊潰帝俄波羅的海艦隊。不過,辜顯榮提供的情資,是否導致日本帝國海軍打敗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迄今仍是個謎。

    儘管如此,在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台灣的確差點淪為帝俄波羅的海艦隊的根據地。這一年的五月五日,由羅傑史凡斯基提督率領之波羅的海艦隊第二艦隊,與內加波多夫率領的第三艦隊在安南外海會合,並召開對日作戰方略會議。會中有人表示:「敵軍必在日本海以逸待勞,我軍宜從太平洋迂迴而進。」另有人提議:「出太平洋先攻擊日本沿海各地,再決死強行通過津輕海峽,前往浦潮港。」最後有人主張:「我軍已航行半個地球而抵此,不如一舉攻下台灣,以此作為艦隊根據地,再猛然闖過日本海,進入浦潮港為宜。」眾人皆支持此議,但羅傑史凡斯基提督獨排眾議,結果決議經對馬海峽直進浦潮港。也因此,台灣才終於沒有淪為帝俄艦隊的根據地。這段史實,載於日本帝國史學會藏版「日露(俄)戰爭」後篇裡。

〈2019年2月16日修訂版〉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