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正式提出從北京通往福建的高速公路和鐵路要延伸到台灣規畫之後,兩岸通道議題就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中國大陸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主建國會福建省委主委吳志明等人,進一步向大會遞交《關於儘快啟動京台高速海峽西段建設》提案,呼籲先行啟動平潭至「海峽中線」的西段通道與人工島工程,亦即把平潭澳前至牛山島路段作為試驗段先行實施建設。將來等到兩岸政治成熟後或兩岸統一後,再完全實施從平潭通向桃園轉至台北段海陸工程。
儘管目前台灣內部的藍綠立場不同,短期內推動兩岸通道建設很難達成共識。不過,若能勇於面對問題,提前充分討論,未雨綢繆,將來一旦機會到來,即可立即形成政策參考。尤其最近中國大陸正在論證由廣東湛江通過瓊州海峽到海南海口的「湛海高鐵」項目,相對地突顯海峽兩岸通道建設項目的啟動論證也有其現實性。本文曾發表於《2007年海峽兩岸〈橋隧〉工程學術研討會》,今再作修訂,以饗網友。
- 建構海峽兩岸通道對兩岸經貿關係之影響
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國家或區域的興衰,莫不與其本身經濟發展和運輸系統
的成敗息息相關。換言之,一個國家或區域即使有追求崛起的理想和目標,但若經不起經濟能否持續發展、運輸系統是否暢通的檢驗,最後終將淪於夢幻泡影。因此,不論未來的海峽兩岸關係會朝何種方向發展,兩岸政府和人民都應實事求是,積極推動更廣泛領域的合作,並經由彼此的實質性投入參與,以及通過與時俱進的辯證過程,進而摸索出有助於兩岸和平發展、共融互利的路徑圖(roadmap)。
不必諱言,現階段的海峽兩岸關係架構因受到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而經常出現相對的不穩定姓;儘管如此,但有利於海峽兩岸進行更廣泛領域的合作項目卻非常繁多,譬如從兩岸共同開發大陸沿海農漁業資源,以及台灣海域的能源資源探勘,甚至構建海峽兩岸直接通道等;而其中的構建海峽兩岸直接通道,不但對未來兩岸居民往來的關係緊密化有正面意義,且對加速兩岸經濟、交通運輸、旅遊等產業的交流合作更有積極性作用。
由於兩岸的產業分工格局使然,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始終偏高。雖然目前因政治關係導致兩岸經貿發展稍有趨緩現象,但就長期發展眼光看,兩岸經貿關係仍可望持續深化發展。而除了兩岸經貿關係密切外,雙邊的居民流動也日趨頻繁。所以建構海峽兩岸通道,對進一步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和建構便捷運輸系統具有正面的意義。
- 構建海峽兩岸通道對區域經濟整合的作用
看待海峽兩岸通道議題,若只是習慣性聚焦在兩岸經貿和兩岸居民流動層
次,似乎仍無法正確而具體的反映出推動海峽兩岸通道建設,其背後所蘊藏的更為廣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之戰略利益。從地緣經濟學的觀點而言,面對大陸境內各地區〈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海峽西岸等〉實現自由貿易區的紛紛出現,以及大陸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的升級版,構建海峽兩岸通道正是替台灣鋪設一條直接通往大陸東南沿海各主要自由貿易區,以及延伸到港澳地區的便捷通道,這不僅是交通運輸層面的通道,同時也是台灣實際連結華南經濟區和大陸內地與港澳CEPA市場的通道。
特別是,中國大陸正計畫運用一、二十年的時間,鋪設全國範圍的國家高速公路網和高速鐵路網,將來海峽兩岸通道正好可以與之銜接起來,屆時台灣與大陸各自由貿易區的物流(貨物運輸)、人流(居民互訪)將全面暢流。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未來全大陸的各自由貿易區也都將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腹地,以及台灣在全球化競爭激烈下本身經濟持續成長的有力保障。除此之外,一旦海峽兩岸通道實現,屆時台灣還可直接利用大陸現有通往歐洲的鐵、公路運輸網(或稱現代歐亞絲路)出口貨物到歐洲、俄羅斯、西亞和中亞等市場,這遠比走海運的運輸成本低廉、運程耗時也短,而台灣的出口運輸成本能夠降低,也就是提高出口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海峽兩岸通道的實現,對台灣而言,更有坐收經由大陸轉進東協(ASEAN)區域的經濟戰略利益。大陸與東協自由貿易區(通稱10+1)早已實現,不久前又推進升級版,東協本身也已於2015年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AEC〉,屆時海峽兩岸通道將可使台灣「一路通」,先通向福建,再銜接相關交通運輸網路延伸進入東協國家,此舉相當有利台灣深化與大陸境內各自由貿易區之合作關係,進而擴大聯繫到大陸與港澳CEPA市場、大陸與東協較大範圍的自由貿易區〈FTA〉市場。另外,將來海峽兩岸通道還可經由福建北上,進一步與從大陸東部沿海向西經新疆進入中亞的「泛歐亞鐵路幹線」銜接,最後通向俄羅斯和歐洲地區。所以從區域整合或跨區域交流合作的角度來看,構建海峽兩岸通道應當不只是美好的願景和美夢而已,它還真的具有相當現實性的作用。
- 當前世界各區域構建海底隧道發展趨勢
放眼全世界各區域,構建海峽通道的思潮似乎已成為一種流行和必要,所以構建海峽兩岸通道只要能符合兩岸和平互利,有助兩岸人民物流和人流的暢流,即使在目前兩岸政治關係的制約下,這項構思仍應繼續深化論證,並替未來實現構建海峽兩岸通道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以西太平洋區域來看,最北方的俄羅斯離島庫頁島(薩哈林)與西伯利亞大陸之間的間宮海峽海底隧道項目,俄方內部一直積極在論證其現實性;而庫頁島與日本北海道之間的宗谷海峽海底隧道項目,俄日雙方也一直都有鋪設海底隧道構想提出,並進行過不少次的論證。各方基本上都認為,構建間宮海峽和宗谷海峽的兩個海底隧道,將可促進日本經由此二海底隧道,得以銜接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路,最後並建立起日本與俄羅斯和歐洲的交通運輸走廊。目前日本與歐洲的貨物運輸量約95%是經由蘇伊士運河來進行,其中15%貨物常常無法準時抵達目的地。據分析,若上述兩個海底隧道建成,日俄之間每年貨物運輸量即可達2000萬噸。儘管過去日俄兩國曾爆發戰爭,目前還有北方四島的主權爭議,但雙方仍對構建兩國交通運輸走廊懷抱希望和美夢。
另外,日本和韓國之間的對馬海峽,也在進行構建海底隧道的論證工作,將來對馬海峽的海底隧道項目若實現,加上朝鮮半島南北韓關係和解、南北韓鐵路的「統一」,日本即可經由該隧道銜接南北韓鐵路,並往北進入俄羅斯遠東地區,再銜接西伯利亞大鐵路長驅直入歐洲地區。這項海底隧道的現實意義有二,其一是連繫日本、南北韓、俄羅斯而形成東北亞交通運輸走廊,此舉有助於該區域的和平繁榮和深化整合。其二是,促成跨歐亞兩洲交通運輸走廊的實現。尤其是在北冰洋運輸路線規劃因全球氣候暖化變成現實之後,上述海底隧道的建設效益評估將更為宏大。
除了日俄兩國的宗谷海峽、日韓兩國的對馬海峽都有構建海底隧道倡議外,事實上還有準備連接歐、亞、美大陸的白令海峽海底隧道計畫,以及連接歐、非兩洲的直布羅陀海峽海底隧道,後者已正式進行開挖工程。綜觀上述,可以證實一點,即構建海峽兩岸通道的倡議,不僅是符合兩岸追求和平互利的精神,也絕對是符合世界潮流的走向。
- 建構海峽兩岸通道是在替美夢架橋
當前兩岸關係發展主軸,應是朝和平互利的方向前進。儘管在前進的道路上
偶爾出現暫時性的出軌,但最後終將會再回到正確的道路。因此,面對構建海峽兩岸通道的正向或反向之爭議,我們更應該站在正確的這一方,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務實而不務虛地針對建構海峽兩岸通道議題繼續作論證,先從實際的工程面、技術面著手規劃,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政治解讀。同時,也應從功能性角度來詮釋,包括:構建海峽兩岸通道對兩岸貨物運輸、居民往來帶來多大利益,以及又是如何有助建立台灣與大陸、東協、甚至歐亞建立交通運輸走廊,並可替台灣的出口節省運程和龐大運輸費用,進而增加出口競爭力,確保台灣經濟的永續成長等等。
我們始終堅信,建構海峽兩岸通道構想,是一場美好的夢想,也會是一場可以實現的夢。過去英法兩國的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日本境內連結北海道和本州的津經海峽海底隧道的實現經驗,以及直布羅陀海峽海底隧道的動工開挖,還有日俄兩國之間的宗谷海峽海底隧道、日韓兩國之間的對馬海峽海底隧道、俄美兩國之間的白令海峽海底隧道等科學論證,讓我們可以完全相信自己是在替美夢架橋。而建構海峽海底隧道,既回應兩岸廣大居民之所需,也是與世界潮流同步,未來的歷史必將證實這一點。
〈2019年4月16日修訂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