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區域經濟整合「夾殺」台灣?

   最近高雄市是否應該設置自由經濟貿易區,已成為朝野兩黨激烈的爭議焦點。由於雙方的政治立場對峙,一時間很難有理性的討論和結果。然而,比這個問題更嚴重的是,全球三大區域經濟整合〈CPTPP、日歐EPA、RCEP〉已相繼登場,迄今台灣仍無法參與這些巨型化自由貿易協定,已落得“Everyone but Taiwan”的窘境,甚至在對外拓展經貿市場時也出現遭「夾殺」之危機。

   理性來看,根據國際相關經驗,在一國內部先行設置自由經濟貿易區,通過這種小規模的對外經貿開放試驗區之運作,對未來進一步要加入更大範圍和開放程度更高的區域經濟整合,應是很好的調適過程。也因此,在國內對自由經濟貿易區還處於「張飛打岳飛」之際,適時對全球三大區域經濟整合對台灣的機遇和挑戰做深度探討,應有助於國人對是否應該設置自由經濟貿易區之思考。

今年是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最富成果的一年

 2019年將是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最富成果的一年。首先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CPTPP〉已於去年12月30日生效,今年開始展開「擴容」工作;其次是日本與歐盟的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日歐EPA〉於今年2月1日生效;第三是泛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將盡最大努力實現年內談妥的目標。

CPTPP、日歐EPA、RCEP被稱為「巨型化FTA

 CPTPP、日歐EPA和RCEP都有各自設定的政經戰略考量,並有效整合區域內各雙邊或複邊自由貿易協定〈FTA〉的不同貿易投資規則,進而擴大形成跨多國和跨區域的FTA,因此這三大區域經濟整合又被稱為「巨型化FTA」〈Mega FTAs〉。

一、三大區域經濟整合挺身捍衛自由貿易

 當前全球貿易投資環境正籠罩在濃烈的保護主義氛圍下,除了美國川普政府高舉「美國優先」的民族主義經濟之旗幟外,其他主要貿易國家為因應全球貿易衰退,也紛紛採取不同程度的保護主義措施。相對地,CPTPP、日歐EPA、RCEP等巨型化FTA,其挺身捍衛自由貿易的角色也更加突出。

巨型化FTA是「WTO+」的「雙開放模式」

 CPTPP、日歐EPA、RCEP所要處理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市場開放的議題,已不再限於世貿組織〈WTO〉架構下傳統的關稅和非關稅障礙、市場準入等邊境措施,還延伸至與貿易投資相關的法規和制度自由化的邊境內措施,在本質上,這是一種「WTO+」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之「雙開放模式」。

巨型化FTA將衍生貿易投資「雙移轉效應」

 面對巨型化FTA的陸續登場,這恐將改變在既有區域內的供應鏈格局,也可能衍生大幅的貿易移轉和投資移轉之「雙移轉效應」。由於台灣是全球主要貿易出口經濟體,而今遲遲未能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將難以避免負面衝擊,所以理應與時俱進,建立新思維和研擬妥善對策,才能趨吉避凶。

尋求迎〈贏〉向巨型化FTA時代之道

 尤其巨型化FTA在貿易投資自由化和開放程度上遠超過WTO規範,還傾向於建構全球貿易投資新規則,因此本文將針對CPTPP、日歐EPA、RCEP的區域經濟整合模式進行研析,並提出建議,希望能尋求台灣迎〈贏〉向巨型化FTA時代之道。

二、巨型化FTA時代來臨

 回顧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經濟衰退,對外貿易不振,加上WTO杜哈發展回合談判停滯,而為創造更大的經濟活動能量,各種不同形式的FTA相繼湧現,且越來有越大規模化趨勢,巨型化FTA遂成為區域經濟整合的新特徵。

川普政府的「美國優先」動搖世界貿易秩序

 特別是美國川普政府片面採取「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主義,宣布退出CPTPP的前身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並挑戰WTO多邊貿易規範,此一變局動搖了世界貿易秩序,相對地激發了CPTPP、日歐EPA的生效和RCEP的加速談判。

CPTPP、日歐EPA、 RCEP主導全球自貿新主流

 從去年底到今年初CPTPP、日歐EPA相繼生效,再到RCEP力拼實現今年底談判妥結的目標,這三大巨型化FTA似乎已成為抗衡「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主義逆流,以及取而代之的強勢主導全球自由貿易繼續發展的新主流。

三大巨型化FTA引領全球經貿秩序有旺盛企圖心

 目前CPTPP和日歐EPA 都制定了高標準、高度自由化的新世紀貿易投資新規則,而RCEP也力求達成比現有五個「東協+1」FTA更加自由化之談判結果。換言之,這三大巨型化FTA都擁有引領全球經貿秩序之旺盛企圖心。

巨型化FTA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新貿易保護主義

    雖然巨型化FTA的風雲再起,是在抗衡貿易保護主義和「美國優先」的逆流,但在本質上它卻也是一種「在區域內自由、對區域外設限」的新貿易保護主義。由於台灣的經濟成長約有六成的貢獻來自對外貿易,勢必遭遇一定的風險和挑戰。

“Everyone but Taiwan”對外拓展貿易更為困難

 迄今台灣仍沒有加入CPTPP、日歐EPA和RCEP,可以說是陷入“Everyone but

Taiwan”的窘境,今後對外拓展貿易市場將更為困難。也因此,適時掌握當前全球區域整合最新進展,並理出可能對台灣的機會與挑戰,實屬重要而迫切的課題。

三、CPTPP登場及「擴容」方向

 第一個橫跨亞太地區11國的新經濟圈CPTPP於2018年12月30日正式生效,擁有超過5億人口,占全球生產總值〈GDP〉約13%和貿易額約15%,堪稱第一個橫跨亞太地區11個家國的巨型化FTA登場。 CPTPP的生效,儼然成為一個貿易投資商業門戶大開的亞太新經濟圈。

CPTPP對擴大接納新成員已達成共識

 今年1月19日在日本東京召開的首次部長級會議「CPTPP委員會」上,已對擴大接納新成員〈擴容〉達成共識。部長們宣稱對於所有接受CPTPP原則、且願意達致高標準的經濟體都抱持開放的立場。也因此,目前CPTPP已進入第二輪談判軌道。

美國退出TPP兩周年後CPTPP開始「擴容」

 今年1月是美國川政府宣布退出TPP滿兩周年之際, CPTPP終於在日本積極主導下得以實現,並展開「擴容」工作,日本首相安倍在「 CPTPP 委員會」上強調:在當前保護主義的誘惑衍生之際,將全力推動自由貿易,也期待更多國家加入。

申請成為新成員必須獲得已生效會員國全體同意

 CPTPP對「擴容」也附有申請條件,亦即凡要申請成為新成員者,必須獲得已完成國內程序且已生效會員國全體同意,同時必須接受CPTPP已確定的規則,以及在關稅調降與市場開放程度則必須透過與CPTPP架構下的相關工作小組交涉。

泰國本月提出加入CPTPP拔得頭籌

 目前表態加入CPTPP的經濟體,已有泰國、印尼、菲律賓、台灣、英國等,其中泰國在今年3月24日國會下議院選舉之前提出加入CPTPP申請,已拔得頭籌。至於其他申請者則礙於各種因素,何時將會正式提出申請目前並不明朗。

日本挺泰國加入CPTPP有利汽車和鋼鐵產業

 目前日本最挺泰國成為CPTPP新成員。因為泰國是東南亞汽車產業大據點,素有「亞洲底特律」之稱。泰國加入CPTPP將有利以該國為中心的零組件供應鏈之日本製造商。其次,泰國是日本最大的鋼材進口國,日本鋼鐵業也將同蒙其利。

CPTPP仍有擴大「朋友圈」的空間

 展望CPTPP的未來,仍有擴大「朋友圈」的空間,主要著眼於泰國、印尼、菲律賓、韓國、台灣等經濟體有意加入,將來甚至可能從「TPP11」〈即CPTPP〉變成「TPP16」。至於英國,已因「脫歐」問題和歐亞地理因素,被排除加入的可能性。

「TPP16」的經濟效益更大於「TPP11

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的報告指稱,在包括更多亞太產業供應鏈中下游國家及重要市場的「TPP16」,將因高標準要求,以及排除貿易及投資障礙,促使參與國間的產業供應鏈連結更加緊密,所獲得效益更大於「TPP11」。

CPTPP比TPP的影響力明顯下跌

 由於原版TPP 12國占全球GDP近40%,在美國退出TPP後,CPTPP占全球GDP比例大幅滑落,已下跌至約13%;預期經濟效益也從5000億美元縮水至1500美元。有人形容這好比被抽掉「嵴樑骨」,CPTPP的影響力明顯下跌。

台灣是CPTPP擴大為11國的最大受益者

 儘管CPTPP經濟規模沒有原版TPP來得大,但對台灣而言, CPTPP與台灣的貿易額已占台灣對外貿易總額約四分之一,將來CPTPP的成員若再從現有11國擴大為16國,根據美國智庫PIIE的量化模型運算,台灣將是最大的經濟受益者。

CPTPP標榜「全面進步的TPP」新協定

 CPTPP是在TPP基礎上發展出來,卻標榜「全面進步的TPP」新協定。所謂「全面的」,係指協定內容涵蓋貿易、投資、環保、勞工等議題,涉及內容很全面。所謂「進步的」,則指協定內容納入了加拿大所堅持的環保、勞工條款等。

保護主義來勢洶洶下的21世紀高級版FTA

 CPTPP的內容並不僅限於貿易活動,還包括投資領域,而且幾乎保留了原版TPP的高標準原則。值此「美國優先」的保護主義來勢洶洶,加上WTO多邊貿易自由化衰微, CPTPP全面進步的自由化,已被視為面對21世紀高級版FTA。

CPTPP大致上維持原版TPP的核心章節

 根據CPTPP文件,雖然凍結原版TPP內容的22個項目〈以美國力推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共11項為最多〉,卻也大致上維持了原版TPP的核心章節如:電子商務、跨境服務貿易、政府採購、國有企業暨獨占企業、環境等章節。

「國有企業」專章對其他貿易協定有示範效應

 值得注意的是,當初美國主導的TPP之所以設置「國有企業」專章,背後係有「防堵」中國之戰略企圖。而今CPTPP仍維持國有企業暨獨占企業章節,則是當前全球區域貿易協定首見,今後恐將會對其他貿易協定的簽署產生相當程度示範效應。

CPTPP延續「TPP3原則」與數位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 尤其CPTPP在電子商務領域,仍延續著「TPP3原則」,亦即確保在電子商務活動上的資訊跨境移轉之自由,禁止對電腦相關設備和利用之不當要求,禁止要求源代碼〈Source code〉的移轉和取得等等。這項專章與數位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新原產地規則將顛覆區域內現有跨國企業營運模式

 尤其必須一提的是,為形成CPTPP區域自己的供應鏈, CPTPP在原產地規則方面採取了完全積累規定〈Accumulation〉,今後某一最終生產國從其他成員國進口的原料和中間材料,只要符合一定比例,全都可被視為該國原產,並適用優惠的原產地規則。此一措施將顛覆現有的跨國企業營運模式。

CPTPP新規則衝擊台灣的出口和吸引外資

 總之,高標準又高自由化的 CPTPP,勢必衍生貿易移轉和投資移轉效應。由於台灣的出口仍以中間產品為主,在亞太區域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地位易遭受CPTPP新規則衝擊,甚至在吸引外來投資方面,更因不具相對自由貿易競爭優勢而陷入困難。

台灣要加入CPTPP還有諸多挑戰需要克服

 短期內台灣要加入CPTPP並非易事。除國際政治現實,以及兩岸關係處在「冷和」階段,要說服各成員國支持台灣加入,有一定難度;另外,國內競爭力較弱的產業需要有補強和照顧之配套機制,但以國內的立法環境特殊又複雜,更是一大挑戰。

四、日歐EPA 全球最大巨型化FTA

 日歐EPA堪稱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已實現巨型化FTA。今年2月1日歐EPA風光生效,一個擁有6億多人口、全球最大級自由貿易區誕生了。其經濟規模占世界GDP總值近三成,以及貿易總額約四成,遠比已生效的CPTPP規模還大,堪稱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已實現的巨型化FTA。

搶在英國「脫歐」之前生効更別具意義

 日歐EPA係於2018年7月17日簽署協定正式文件,並搶在今年3月英國「脫歐」期限之前生效,更別具意義。英國已放話,不排除尋求與日本洽簽FTA。而未來日歐EPA 也可能與日本主導的CPTPP洽商共建更大範圍的自由貿易區。

日歐各自取銷農工產品的品項總數約94%和99%關稅

 日歐EPA生效後,日本將逐步取銷涵蓋農工產品的品項總數約94%之關稅,歐盟則取消99%之關稅。另歐盟將在協定生效後第8年取消現行10%的汽車關稅,以及立即取消汽車零組件超過九成品項現有3%之關稅,相當有利於日本汽車拓銷歐盟市場。

雙方有升級成為全面夥伴合作聯盟之戰略企圖

 歐盟汽車製造商因日歐EPA使得雙方產品標準更趨一致,有利歐洲汽車更多在日本銷售。雙方還同意取消家電用品關稅。另在服務業方面,雙方幾乎全部開放。尤其日歐還簽署戰略夥伴協定和基礎建設合作備忘錄,更有升級成全面夥伴合作聯盟,以抗衡「美國優先」之戰略企圖。

歐盟與日本在取消農產品的關稅各有讓步

 在農產品方面,日本在大米、小麥、牛豬肉、乳製品和砂糖等五大敏感領域爭取到關稅取消之例外;並取消歐盟葡萄酒、奶酪和黃油等進口關稅,以及在10年內取消巧克力和義大利麵等加工食品關稅。歐盟則取消從日本進口的乳製品、雞蛋、水產物、豬肉、綠茶等農產品進口關稅。顯示出雙方各有讓步。

日本採取的「汽車換起司」談判策略奏效

 日本為爭取本國汽車出口歐盟市場,已在農產品方面作出部分讓步,並同意在15年內逐步放寬歐盟的起司進口額度和調降關稅至零。所以在日歐EPA談判過程,日本採取這種「汽車換起司」〈car for cheese〉的談判策略,最後證明是成功的。

日歐EPA可創造接近原版TPP的經濟效益

 日本政府內部曾針對CPTPP和日歐EPA進行經濟效益研究估算,在兩個協定生效後,日本的GDP一年約成長13兆日元。由於美國的退出,CPTPP的經濟效益縮減四成,但日歐EPA可創造接近原版TPP效果,最後還可創造約75萬2,000個就業機會。

多項措施降低進口乳酪和意麵成本以確保競爭力

 在因應日歐EPA時,日本政府將推進國產乳酪品牌化,其原料鮮奶力求降低成本和高品質化,同時對進口乳酪設置低關稅進口配額;並對國內意麵主要原料的加拿大小麥實際關稅「進口差價」〈mark up〉予以削減,以降低成本和確保競爭力。

重視數位安全自由流通和智慧財產權保護

 日歐EPA在電商貿易制定有高標準的完善規則,相當有利雙方開展商業交流。特別是該協定還納入了數位安全自由流通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等規則,明顯反對「數位保護主義」,頗有聯手創造先例以引領其他貿易談判和WTO改革之方向。

金融合作有利雙方在基礎建設發揮互補作用

 最後是在金融合作方面,因為目前日本國債已相當於其GDP的170%,根本無法在負債之餘籌措額外資金來進行更多基礎設施建設,只能期待公司夥伴關係〈PPP〉的增加,所以日歐EPA相當有利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互補作用。

川普政府登場激起日歐重新談判EPA熱情

 回顧日歐EPA談判,從2013年啟動後,始終裹足不前,主要是當時日本把對外洽簽EPA的重心擺在TPP,而歐盟則把與美國進行TTIP談判列為重點。直到川普政府登場後,宣布退出TPP,美歐TTIP談判陷入停滯,才又激起日歐重新談判EPA熱情。

談判能順利達成背後有著高層次的戰略支撐

 日歐EPA協定談判所以能順利達成,背後有著高層次的戰略支撐,亦即針對川普政府祭出「美國優先」的貿易保護主義,日歐兩大經濟體警悟到必須展現持續堅持自由貿易的立場,而加速簽署日歐EPA就是最為具體的表現。

雙方各自政經因素促成日歐EPA順利生效

 日歐EPA得以在今年2月順利生效,雙方還有各自的政經因素。日本首相安倍希望藉由簽署該協定的實現,來作為即將舉行的美日FTA談判之有力依托,而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也希望能在今年任期屆滿之前促使日歐EPA協定生效實施。

日歐EPA協定反映雙方提振經濟的迫切性

 近幾年「逆全球化」湧動,受到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之影響,日本和歐盟的經濟仍處在緩和的復甦期,成長動力不足,亟需擴大貿易來促進成長,而加速推動日歐EPA生效,在相當程度上也反映了雙方各自提振經濟的內在需求和迫切性。

日歐EPA生效對台灣產業衝擊應該不大?

 對於日歐EPA生效,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的評估,對台灣產業衝擊應該不大。因為台日產業有明顯差異性,雙方出口歐盟的產品替代性並不高;加上台灣僅是歐盟的全球第19大貿易夥伴,對歐盟的出口額僅有8800多億元台幣。

台灣出口歐盟將陷入日韓「雙殺」的局面

 但不可否認的,在日歐EPA 架構下雙方的貨品貿易互免關稅,台灣出口歐盟市場則仍遭課徵關稅。再加上台灣的貿易競爭對手韓國早已與歐盟簽署FTA,台灣出口歐盟產品相較於日韓兩國在競爭力上恐日趨劣勢。最後是陷入日韓「雙殺」的局面。

日歐EPA衝擊大陸台商出口歐盟市場份額

 日歐EPA對在大陸的台商營運衝擊較大,因為在當地進行的加工貿易,中間產品大多從台灣進口,最後終端產品則出口歐美市場。一旦日本產品挾免關稅優勢擴大出口歐盟,必將局部替代大陸台商的出口份額,並間接影響台灣對大陸出口。

歐盟來台投資恐將轉移到日韓兩地市場

 特別是在日歐EPA和韓歐FTA的貿易投資架構下,隨著日歐、韓歐經貿關係和產業合作緊密化,恐將導致歐盟來台投資移轉到日韓兩地市場,並改變現有台灣相關產品供應鏈格局。目前歐盟是台灣累計最多的外人投資來源,但前景似已蒙上陰影。

五、RCEP力拼實現年內談妥目標

 面對CPTPP和日歐EPA相繼生效實施之壓力,稍早前在柬埔寨暹粒舉行的RCEP 16國部長會議,在所發布的聯合聲明中強調「將盡最大努力實現年內談妥的目標」。2019年東協輪值主席國泰國也宣稱,今年完成RCEP談判是該國的最優先議題之一。

三次提出完成談判的期限最後都跳票

 由於RCEP從2013年開始談判,迄今已長達5年,其間還曾在2015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三次部長會議提出完成談判的最後期限,但最後都跳票了。因此,外界對RCEP是否能於今年內實現年內談妥的目標,都抱持著仍須繼續觀察的態度。

RCEP一旦實現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 RCEP涵蓋東協10國、中、日、韓、紐、澳、印度等16 國約35億人口,其GDP總值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其貿易總額23兆美元、約占全球的三成。該協定一旦實現,將比CPTPP、日歐EPA的規模還大,而成為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預計今年將完成RCEP內容其餘的 13章談判

 據悉,RCEP內容共有20章,其中的中小企業、經濟技術合作等6章,以及法律和制度一章的部分事項已達成妥協,預計將在今年內完成其餘的13章,包括商品貿易、投資自由化、原產地規則、智慧財產權保護、服務貿易、電子商務競爭等。

今年8月在中國舉行的部長會議是關鍵里程碑

 目前東協與其他五個「10+1」FTA夥伴國代表,已制定了一系列月進度目標,將在今年上半年集中解決RCEP較多的技術問題,到8月在中國大陸舉行的部長會議將是關鍵的里程碑。最後希望在11月RCEP國家領導人會議上拍板定案完成談判。

泰國、印尼、印度大選恐影響RCEP談判進程

 儘管RCEP在今年內完成談妥已定下目標,但因泰國、印尼、印度今年上半年將陸續進行大選,在相當程度難免會影響談判進程。尤其印度因對中國呈現巨額貿易逆差,要求必須靈活解決懸而未決的議題,恐怕是談判最大的障礙。

各國經濟發展差異大要達成RCEP並非易事

 檢視RCEP談判一再延誤,主要是因為談判涉及16國,各國的經濟發展差異較大,有已開發國家日本、澳洲和新加坡,新興市場國家中國大陸和印度,還有開發落後的緬甸和寮國,基本上要很快談判達成一個高水平的區域整合並非易事。

印度提出許多要求使得談判進程愈發複雜

 印度因本國製造業競爭力相對不強,在歷次RCEP談判都提出許多要求,包括推遲一些貨品項目削減關稅的時間表,並強烈要求本身較強的服務貿易行業擴大市場准入,以及資訊科技IT領域專業人士的臨時性移動,遂使得談判進程愈發複雜。

印度在區域內的貿易依存度和貿易比率都偏低

 印度和中國大陸在區域內貿易依存度和區域內貿易比率都比起其他RCEP成員國較低。近幾年中國大陸已深化與東協的經貿關係,上述兩項比率都在提高;但印度則並未明顯改善,因此在參與RCEP貿易自由化談判過程態度始終消極。

RCEP準備採取靈活機制與措施以確保更好地前進

 從過去幾年RCEP談判過程看,印度與其他國家在商品貿易取消關稅名單上,以及服務貿易和IT人才移動等議題遲未能達成共識,嚴重阻礙了談判進程。不過,RCEP傳已準備採取靈活機制與措施,給予印度「觀察員,」身分,以確保RCEP更好地前進。

日中兩國在圍繞RCEP方向性的立場分歧

 除了印度的因素,日本和中國大陸在圍繞RCEP方向性的立場分歧,也是導致談判延誤的另一原因。東協和中國大陸希望早日完成RCEP談判,並把它視為最優先任務。但日本則堅持應花更長時間來制定RCEP高質量的規則。

美日貿易談判為RCEP前景添增不確定性

 尤其近期內美國與日本將啟動雙邊貿易談判,屆時美國若比照在「美墨加三國協定」〈USMCA〉的附加條款,亦即美國可以干預同盟國與「非市場國家」〈針對中國大陸〉進行自由貿易談判,屆時必將增添RCEP 談判的不確定性。

美國智庫PIIE認為RCEP的標準可能會不斷降低

 美國智庫PIIE曾指出,相較其他經貿協定承諾降低90%以上的貨品貿易關稅,目前RCEP談判還止歩於降低關稅的問題,尤其印度僅承諾降低80%的貨品貿易關稅,因此為滿足各成員國的要求以達協議,RCEP的標準未來還可能會不斷降低。

RCEP早被定位是為實現包容性經濟成長的模式

 最後檢視「RCEP談判的指導原則和目標」文件,RCEP早已被定位為「現代化、全面、高質量與互利的經濟夥伴協定」,雖然自由化程度相對有限,卻更多側重在開發中成員國的經濟成長和改善區域成長環境等,這是為實現包容性經濟成長的模式。

長期來歐美已開發國家掌握全球貿易規則的制定權

 回顧以往,從早期的關貿總協定〈GATT〉轉型升級為WTO,以及之後登場的各種形式之FTA,歐美已開發國家都掌握了全球貿易規則的制定權,甚至利用特定的貿易規則體系對新興市場開發中國家的發展進行了戰略競爭,甚至加以圍堵和壓制。

RCEP將實現開發中國家引領全球貿易規則的新格局

 如今RCEP包含了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中國大陸、印度和東協等開發中國家,未來的經濟影響力與日俱增,從而將過去由歐美主導的貿易格局轉變為由開發中國家引領的貿易新格局。這種東西方貿易格局的轉變。也將重構全球貿易新版圖。

六、三大區域整合對台灣之挑戰

 隨著巨型化FTA的CPTPP和日歐EPA相繼生效,以及RCEP力拼在今年內實現完全談妥的目標,屆時三大區域整合的經貿自由化新規則,對於遲遲未加入的台灣恐將加速被邊緣化的危機感,其經貿進一步發展將嚴重地被制約,最後難逃被「夾殺」的命運。

巨型化FTA並非可立即實現完全自由化

 依實證經驗看,巨型化FTA並非可立即實現完全自由化,有些領域還有例外的安排或較長的保護期,尤其優惠貿易條件安排的利用率向來偏低,加上要新建區域產業鏈耗時且須付出巨大成本。這也讓台灣在應對三大區域整合挑戰有喘息空間。

“Everyone but Taiwan”導致「雙衰退」困局

 台灣迄未參與任何一個巨型化 FTA,堪稱“Everyone but Taiwan”,只能接受別人制定的「在區域內自由、對區域外保護」的排他性規則,甚至隨著貿易移轉和投資移轉的效果逐漸擴大,最後陷入對外貿易和吸引外人投資的「雙衰退」困局。

台灣將喪失更大範圍市場機遇經貿前景蒙上陰霾

 台灣未加入CPTPP、日歐EPA、RCEP,將喪失更大範圍市場的機遇,加上中美貿易關係緊張,川普政府又祭出「美國優先」和「美國製造」的新政策,相當程度影響台灣以中國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模式,未來的經貿發展前景似已蒙上陰霾。

巨型化FTA的貿易新規則將威脅台灣對外出口

 台灣加入巨型化FTA的進度嚴重落後貿易競爭對手日韓兩國,加上出口主力產品高度集中在WTO的ITA免關稅之電子資通訊產品,根本不易分散及轉型,隨著CPTPP、日歐EPA、RCEP的貿易投資新規則和區域產業鏈建構起來,均將威脅台灣對外出口。

原產地規則箝制台灣中小企業拓展巨型化 FTA市場

 較具規模的大企業因擁有全球網絡和子公司,從而可找到利用巨型化 FTA的有利途徑。但台灣中小企業因規模有限,難以進行跨國投資,最容易受到原產地規則限制而無法拓展巨型化FTA市場,更遑論參與共享區域整合的經貿紅利。

日本儼然成為連結亞歐兩大洲巨型化FTA的推手

 審視CPTPP、日歐EPA兩個協定,日本都居間扮演主導性角色,而正在加速要完成談判的RCEP,日本也擁有關鍵的左右力量,儼然成為連結亞歐兩大洲巨型化 FTA的推手。此一發展趨勢,將有利於日本發揮作為全球自由貿易旗手角色。

採取「借船出海」策略轉進CPTPP、日歐EPA和RCEP

 傳統以來台日雙方的政經關係緊密,加上相互經貿投資活動具有高效的產業分工格局,即使在短期內台灣尚無法加入任何一個巨型化 FTA,今後更應攜手日本合作,採取「借船出海」策略,轉進CPTPP、日歐EPA和RCEP等更廣大市場。

CPTPP和日歐EPA創造經濟效益後將刺激美國重返TPP

 美國雖已退出了TPP,從表面上看她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過程的影響角色好像褪色,但深層地來看則不然。當日本主導的CPTPP和日歐EPA若創造了經濟效益,屆時刺激美國重返TPP的可能性很高。最近川普政府已釋放出這樣的訊息。

TPP借CPTPP還魂台灣叩關TPP機率也會相對提升

 此一情境也可這樣形容,「TPP已經借CPTPP還魂,TPP目前就像是在冬眠,一旦時機成熟,就會甦醒過來。」由於台灣與美國的政經關係深厚,雙邊經貿投資額相當巨大,隨著美國重返TPP的可能性增高,台灣將來叩關TPP機率也會相對提升。

CPTPP和RCEP 是建構亞太自由貿易區兩條重要路徑

 特別是在CPTPP和RCEP在亞太區域形成「雙架構」競爭格局的同時,亞太經濟合作〈APEC〉也將於2020年實現茂物目標〈Bogor Goals〉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捷化, 屆時CPTPP和RCEP 即將成為「後茂物目標」進一步要建構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兩條重要路徑。

台灣參與APEC茂物目標等同於連結CPTPP和RCEP

 有鑒於目前APEC推動的各項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捷化,以及經濟技術合作,都是CPTPP和RCEP制定的貿易投資新規則,台灣作為 APEC 的主要經濟體,積極參與APEC茂物目標的建設,則等同於為將來連結CPTPP和RCEP 預作鋪墊。

七、結論與建議

1.重建新思維和新研究方法才能應對巨型化FTA挑戰

 當前巨型化FTA與傳統FTA在本質上有很大不同,除要撤銷關稅和非關稅障礙,舉凡與貿易投資有關的法規制度也都要自由化和透明化,其影響範圍和程度相當複雜,故必須重建新思維和新研究方法,才能確切掌握巨型化FTA對經濟產業的挑戰 。

2.應對「雙開放模式」的巨型化FTA還有努力空間

 目前對於CPTPP、日歐EPA和RCEP的發展趨勢,國內產官學界仍習慣於按照處理傳統FTA的方式在進行,因而面對具有邊境措施和邊境內措施「雙開放模式」的巨型化FTA,在策略上還有努力空間,理應與時俱進,更科學性的紮實研析才對。

3.蒐集各成員國新規則資訊並爭取補救和預防措施

 巨型化FTA各成員國在協定簽署時雖作出許多承諾,但最後在實踐貿易投資自由化過程都會有各自的裁量權,所以政府經貿部門應全力蒐集最後有哪些新規則對國內產業將造成傷害,並通過各種產業團體管道向各有關國家爭取補救和預防措施。

4.通過各種管道要求對方考慮非成員關注之事項

 國內產業團體可針對CPTPP、日歐EPA和RCEP成員國尋求互利共贏合作方案,甚至針對台灣主要貿易夥伴國、台商投資量大的成員國,以及友台各國產業團體尋求交涉,要求對方在實施新貿易投資規則時應充分考量非成員的台灣關注之事項。

5.台日在沖繩合作可切入巨型化FTA各成員國市場

 有鑒於日本主導CPTPP和日歐EPA生效,且對推動RCEP談判具有高度影響力,台日雙方可在離台灣最近的沖繩經濟特區,選擇對雙方有利項目〈如IT產業〉進行深化合作,再利用日本享有巨型化FTA零關稅優勢,切入巨型化FTA 各成員國市場。

6.兩岸台商、東南亞台華商「三合一」連結是可行策略

 除了尋求台日合作以應對巨型化FTA發展趨勢之挑戰,針對未來規模最大的區域經濟整合RCEP,因占台灣出口額約七成,以及台灣對外投資約八成,兩岸台商可利用新南向架構,攜手東南亞台商和華商,在共同有利的項目進行「三合一」連結,這將是台灣應對RCEP挑戰的可行策略。

7.台灣服務貿易對外拓展更大市場有志難伸

 在巨型化FTA時代,服務貿易已成為重要的自由化項目。台灣迄今尚未與CPTPP、日歐EPA、RCEP各成員國簽署服務貿易協定,而已加入的WTO複邊服務貿易協定仍未落地。因此台灣的服務業要對外拓展更

大市場,恐怕有志難伸。

8.厚植服務業自由化實力以應對巨型化FTA衝擊

 當前全球經濟復甦疲軟,貨品貿易成長進度趨緩,巨型化FTA成員國都在尋找新的合作成長點,更把加速發展服務貿易作為改善國際收支手段。政府有關部門理應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協助企業厚植服務業自由化實力,才能應對巨型化FTA衝擊。

9.政府經貿部門應以最新數據重新評估巨型化FTA的影響

 不可否認的,稍早前 CPTPP、日歐EPA和RCEP的相關經濟效益評估,其基礎資料都是落後指標,而在最近3年因為全球數位〈digital〉技術快速進化,數位貿易帶來的經濟價值遠比過去成長10倍以上,所以政府經貿部門應改用最新數據重新評估巨型化FTA對台灣經濟產業的影響評估,才能與實際脗合。

10.必須注意在區域內的現存供應鏈有「被斷鏈」風險

 另外要提醒的是,在我國尚未能加入PTPP、日歐EPA和RCEP之前,必須正

視它們可能帶給台灣經濟產業的潛在風險。其中特別是CPTPP因採取完全積累規定之原產地規則,將在區域內建構新型供應鏈,台灣應注意現存供應鏈有「被斷鏈」風險。

11.中美貿易戰迫使「台商製造」轉為「台灣製造」

 最後,隨著中美貿易戰日趨嚴峻,以美國為出口市場的大陸台商更面臨經營危機。政府正積極推動吸引大陸台商返台投資的鼓勵措施,希望藉此能夠把過去依賴大陸加工貿易的「台商製造」型態,轉換成在台灣生產再出口的「台灣製造」。

12.因應巨型化FTA挑戰政府應協助台商全球佈局

 政府推動「台灣製造」的用心無可厚非。但是面對美國並未加入的CPTPP、日歐EPA和RCEP之發展趨勢,政府經貿部門除鼓勵「台灣製造」之外,也應抓準巨型化FTA的特殊原產地規則,協助台商利用新南向政策進行區域佈局甚至全球佈局,才能逢凶化吉,避除中美貿易戰炮火,也可拓展新市場。

〈本文係修正稿,原文為2019年3月29日在新竹經濟部專業人員研究中心發表的專題報告,原題目為「前瞻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大趨勢—兼論對台灣的機遇與挑戰」〉

三大區域經濟整合「夾殺」台灣? 有 “ 1 則迴響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