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2019年7月21日
回想2009年7月下旬,我跟隨當時由全國工商協進會理事長黃茂雄率領的代表團,到大陸天津參加津台投資論壇,在會後的參訪行程中,午餐地點就安排在天津著名的「能吃的博物館」。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博物館內用餐,放眼各角落都是從西周到晚清的各種珍貴石雕、青銅器、宮廷文物等,牆壁上還掛著清朝皇帝的聖旨,飯桌腳下則有古意盎然的石雕獅子,也就是在那個特殊場合,我有幸與秦始皇的「大人」翁仲合影同框。

相傳翁仲是大力士,身高二丈三尺,被稱為「大人」,具有神力,威猛無比,秦始皇曾派他鎮守臨洮,威震匈奴。《史記‧秦始皇本紀》明載,秦始皇併吞六國後,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陽,銷毀後仿翁仲鑄造12座銅人,各重千石〈約24萬斤〉,置於宮廷中。後來咸陽人都稱這些銅人為「翁仲」。另有一說,翁仲死後,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前來,遠見該銅像,都誤認為是翁仲,不敢靠近。。
再有一說,翁仲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約在秦漢時代被引入關內,本當作宮闕廟堂的飾物,初為銅製,稱之「金人」。不同於前述秦始皇所鑄仿翁仲像的「大人」,其背後目的係藉銷毀天下兵器,防患各國再起干戈。至於後來歷代帝王陵墓前都安置有銅人或石雕人,則頗有借翁仲神力守護墳墓用意。例如唐朝武則天陵寢前豎有一塊無字碑,北靠東闕,南依翁仲,可見翁仲在皇家陵寢扮演著重要角色。
即使如此,許多人對秦始皇的「大人」翁仲還是不甚瞭解。清朝一位進士出身的翰林把「翁仲」說成「仲翁」,引來皇帝不滿,以打油詩加以嘲諷,此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有次,乾隆遊江南,參觀一座古墓,興致盎然地觀賞翁仲的石雕,並問身旁翰林:「這是誰?」那位翰林思索片刻後,答說;「是仲翁!」乾隆傻眼,一怒之下將他降職貶為通判小官,並作詩嘲諷他:「翁仲如何說仲翁,十載寒窗欠夫工;從此不許歸林翰,貶汝山西作判通。」乾隆在詩中把「功夫」、「翰林」、「通判」等詞全都故意顛倒,以譏笑那位翰林懵懵懂懂,不稱其職。
從此以後,江南一帶嘲諷一個人懵懂,就戲稱他是「翁仲」,因為懵懂和翁仲的發音相近也。但對我來說,我在天津「能吃的博物館」與翁仲結緣,並合影同框,理應不致懵懂,否則當時黃理事長也不會在酒過三巡後,半醉半醒地在牆壁懸掛的清朝皇帝聖旨之下,扮起皇帝向大家宣布聘我為顧問。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