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渭水的台灣民眾黨再起?

    台北市長柯文哲將於今年8月6日開鑼籌組的台灣民眾黨,由於黨名與日據時代抗日烈士蔣渭水創立的台灣民眾黨相同,已引發蔣氏後人的高度質疑,認為柯文哲的中心思想、價值觀對照蔣渭水精神,是往自己的臉上貼金。柯文哲則強調,台灣民眾黨有歷史意義,也有新時代的意義。但因蔣渭水的台灣民眾黨本質上就是走國民黨孫中山路線,並以擁護工農階級為核心價值,因此今後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的走向也格外引人注意。

    提起蔣渭水,大多數國人對他都很陌生。尤其在過去戒嚴時代,國民黨政府對日據時代具有反抗精神的史實都刻意掩蓋,直到1972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開始進行「本土化」工作後,才逐步放寬對日據時代抗日運動史料的整理和出版。1976年9月《夏潮》雜誌首度以封面人物介紹蔣渭水,並由黃煌雄(前促轉會主委)撰寫「蔣渭水先生的特質」一文,率先堂而皇之把蔣渭水推向國人面前。

更值得一提的是,黃煌雄個人出版的《台灣的先知先覺者蔣渭水》一書,堪稱當時台灣、甚至全世界華人社會第一本蔣渭水傳,也委由《夏潮》雜誌的相關機構輝煌出版社總經銷。如此由雜誌和出版社兵分兩路擴大宣揚蔣渭水其人其事,一度引起當時的警備總部文教處的敏感和企圖干預。

    不諱言地說,當年《夏潮》雜誌之所以勇於刊登有關蔣渭水的文章,以及輝煌出版社願意總經銷如上述蔣渭水傳,主要立足點是,根據黃煌雄的研究,“蔣渭水是從《孫中山全集》為台灣近代抗日運動找到出路,在孫中山影響下的中國民族運動的精神與主張,也就成為在蔣渭水影響下的台灣近代抗日運動的精神與主張。換句話說,「孫中山路線」變成了「蔣渭水路線」,黃煌雄更進一步指出,蔣渭水對孫中山的認同,最後也終於使他在台灣近代非武裝抗日運動所佔的歷史地位,有如孫中山在領導中國近代革命所佔的歷史地位一樣,而使他變成為「台灣的孫中山」。”也正因為蔣渭水係追隨孫中山的道路在走,所以一切有理有據,這也成為《夏潮》雜誌和輝煌出版社對警備總部文教處「關注」的最有力回應,並得以順利的進一步行銷蔣渭水。

    至於蔣渭水創立的台灣民眾黨,在很高程度上是受到1924年改組後、「聯俄容共」時期的中國國民黨之影響。蔣渭水在他的「我理想中的民眾黨」一文,曾提及孫中山說自己革命失敗的原因,就是在過去依賴資本階級出身的智識階級,但革命的真正力量在工人和農民而已。蔣渭水也深以為誡,並強調台灣民眾黨的基礎在民眾,而民眾的主要成分是農工階級,所以台灣民眾黨以農工階級為中心勢力,才能防止腐化反動,才能保持中康,順應時代潮流之趨向。他還表示,台灣民眾黨要與農工階級一起合作,需先解放其目前的痛苦,所以須注重民生問題,實行階級運動。不過,他也特別釐清,階級運動是民生主義的階級運動,是勞動組合主義的階級運動,工友總聯盟的指導原理是採取組合主義,就是要求工資的增加和勞動時間的短縮。這是極溫和的要求,沒有什麼可驚怵的地方。

    再進一步探討蔣渭水的台灣民眾黨黨綱,主要有三大主張:一、確立民本政治,期待實現立憲政治,要求制定台灣憲法;二、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要確立生存權,擁護農工階級,提高其生活程度,使貧富之差趨於平等,並採用社會主義的原則,大事業歸公共經營,以防止資本主義之跋扈;三、改革社會制度之缺陷,要確立社會生活之自由,實行男女平等,整合台灣各階級民眾在黨的領導下實行全民之解放運動。

    瞭解蔣渭水的台灣民眾黨的特質後,對於柯文哲揚言要完成蔣渭水未竟之志,就必須先聚焦其所籌組的台灣民眾黨之定位。首先,就確立民本政治而言,蔣渭水要制定「台灣憲法」,是在日本殖民統治格局下思考的台灣出路,但在目前中華民國體制下顯已失其意義。其次,就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而言,對於弱勢的農工階級的擁護,消除貧富差距,採取社會主義原則,防止資本主義跋扈,在目前仍都具有現實性意義。再其次,就改革社會制度之缺陷而言,目前台灣的民主化和男女平權都已發展到很高水準了,今後必須補強的是要注意不忘世上苦人多,應合理進行階級調節。

    柯文哲有心效法蔣渭水的精神創立台灣民眾黨,誠然值得肯定。但正如柯文哲自己所言,台灣民眾黨有歷史意義,也有新時代的意義,那麼我們且拭目以待,他真的能與時俱進,提出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之具體方向和策略,俾能在當前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弊端叢生之際,實質地照顧廣大弱勢的農工階級,以及有效解決日趨惡化的貧富差距。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