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31 刊登於 工商時報
最近美國以伊朗涉嫌開發核武器為由,推動全球主要石油進口國減少購買伊朗石油,歐盟國家更搶先通過在今年7月1日前全部禁止從伊朗進口石油的決定。面對西方國家的制裁措施,伊朗政府則強烈回應,其石油出口一旦受阻,將封鎖素有「石油運輸大動脈」之稱的霍爾木茲海峽。由於封鎖該海峽是美國政府的「紅線」,美國國防部宣稱,已經做好軍事攻擊準備。目前伊朗核問題已被視為2012年破壞穩定的最大危險,將牽動未來國際石油市場走向。
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報告提出警告,伊朗為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國,一旦停止石油出口,國際石油市場每天將減少石油150萬桶,每桶油價將上漲30美元。俄羅斯方面更預言,美歐國家對伊朗的制裁,必將破壞國際石油市場穩定,特別是如果美國攻擊伊朗核設施,伊朗基於保護國家安全挺而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波斯灣產油國的原油出口量就可能減少三分之二,屆時國際石油市場每日至少短缺1,700萬桶,油價也極可能飆升到每桶200~300美元。
然而,伊朗核問題是否繼續惡化,甚至破壞國際石油市場格局,並導致油價飆漲?若從客觀情勢發展來看,解決伊朗核問題顯然還存有轉圜空間,未來國際石油市場走向未必令人悲觀。因為國際主要大國如俄羅斯、中國、印度並不苟同美歐國家對伊朗進行單方面制裁,認為只有聯合國實施的制裁措施才可接受,因此已積極尋求原有的伊朗核問題國際調停六方成員(俄、中、美、法、英、德)重啟會談;同時各國也強調,與伊朗的石油貿易純屬一般貿易行為,將會繼續從伊朗進口石油。
較令人玩味的,美國在要求盟邦參與制裁伊朗背後,還附有前提,即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會增產來彌補伊朗石油出口中斷後的空缺,同時油價若因對伊朗制裁而上漲,美國就會取消對伊朗的制裁。另外,美國又秘密透過多重管道呼籲伊朗政府展開直接對話以避免爆發衝突。此舉已曝露美國對伊朗核問題的軟硬兩手策略,即一方面「文攻武嚇」,指控伊朗打著和平利用核能旗幟研發核武器,並強迫盟邦對伊朗實施石油出口禁運制裁,甚至不排除進行軍事攻擊。另方面則在推動制裁伊朗包圍網的背後附有取消制裁的前提,並且多元尋求與伊朗政府對話機會,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伊朗核問題。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伊朗政府為緩和緊張局勢,已釋出善意,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專家進入德黑蘭,這幾天將就伊朗開發核武器問題舉行會談,各主要國家也都樂觀其成。特別是,除對伊朗進行制裁、尋求對話等戰術動作外,其實,美、歐、日及其他石油進口國早已備妥應急方案,在霍爾木茲海峽遭封鎖,無法運送石油到世界各國時,這些國家每天將釋出多達1,400萬桶的緊急儲備石油。沙烏地阿拉伯也承諾將增產必要的石油,並避開霍爾木茲海峽航道,改由紅海運往印度洋和其他地區,以確保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
總之,美歐國家對伊朗的石油出口禁運制裁,容或不幸擦槍走火,必須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也都只會導致國際油價短期驚嚇而暴漲,畢竟擁有緊急儲備石油的國家,絕對有能力因應伊朗石油出口中斷對國際石油市場的衝擊,加上伊朗也正與IAEA展開解決核問題對話,目前整個局勢發展應是「從絕望向希望前行(FROM
DESPAIR TO HOPE)」,預期在伊朗核問題因素排除後,未來國際石油市場也可望穿破陰霾,回歸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