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01 刊登於 產業雜誌第542期
一、前言
自從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構想後,2014年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決定加快建設「一帶一路」,以利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註1)今年3月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大陸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這是第一份關於「一帶一路」的政府白皮書,也是具有戰略性規劃的文件。
而為提供「一帶一路」的融資支撐,大陸除成立類似國家主權基金的絲路基金之外,也主導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去年習近平在亞信高峰會上發言強調,大陸將同各國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應儘早啟動亞投行,更加深入參與區域合作進程。 (註2)另根據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的看法,未來絲路基金和亞投行都將集中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其他面臨基礎設施瓶頸的開發中國家進行投資,以實現互聯互通,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註3)。
長期來台灣在參與亞洲區域整合的道路上顛頗不前,雖然也是亞洲開發銀行的創始成員國,卻一直無法發揮作用。而今面對「一帶一路」建設,以及亞投行的登場,理應有一番新思維來應對外部新形勢的巨大變動。尤其「一帶一路」在亞投行龐大金融支撐下,將進一步推進亞歐區域聯結,必然牽動現有兩岸經貿投資關係,也將衝擊台灣企業的對外發展,所以適時剖析「一帶一路」的商機和挑戰,對國內產業界應有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大陸推動「一帶一路」的核心思維
為促使「一帶一路」?實地向前推進,大陸已組建「一帶一路」建設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擔任組長,並設有四名副組長,分別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兩位國務委員楊晶和楊潔箎。由於張高麗是中共中央深化改革組的副組長,王滬寧是深化改革組的辦公室主任,預期該建設小組將在深化改革組的直接領導下,落實跨區域互聯互通構想,也將在全球經濟低速增長的挑戰和大陸轉換成長方式的趨動下,推動大陸中西部地區更深參與全球分工,有效發揮區位比較優勢。這也是大陸推動「一帶一路」的重要核心思維。
〈一〉「一帶一路」和互聯互通是相輔相成
習近平於2014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東道主夥伴對話會上的講話即指出,「一帶一路」和互聯互通是相容相近、相輔相成的,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飛騰的兩隻翅膀,那麼互聯互通就是兩隻翅膀的血脈經絡。他還強調,「一帶一路」已進入務實合作階段,今後應以亞洲國家為重點方向,率先實現亞洲互聯互通;以經濟走廊為依托,建立亞洲互聯互通的基本框架;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實現亞洲互聯互通的早期收穫;以建設融資平台為抓手,打破亞洲互聯互通的瓶頸;以人文交流為紐帶,奮實亞洲互聯互通的社會根基(註4)。
在同一場合,習近平還宣布大陸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與互聯互通有關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絲路基金是開放的,可以根據地區、行業或者項目類型設立子基金,並歡迎亞洲周區域內的投資者積極參與。此外,「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融通管道,還有亞投行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以及還在運作籌建的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註5)。
〈二〉「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戰略相對突出
外界常從政治外交謀略來解讀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企圖,但本文則認為「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戰略相對突出,更值得探討和研析。因為大陸發布的「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已開宗明義宣稱,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註6)。
中國商務部也把「一帶一路」定調為大陸第三次改革開放戰略。據實際參與研究「一帶一路」戰略的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的說法,大陸第一次改革開放是鄧小平提出的建設經濟特區,第二次改革開放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第三次改革開放是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戰略,它是在前兩次基礎上更大的開放,是高層次、高水平、高質量的開放。 (註7)而在大陸第三次改革開放下,「一帶一路」更扮演因應全球經濟低速增長的挑戰,推進大陸中西部地區更深參與全球分工的重要使命。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何建武即表示,在當前全球經濟低速增長,以及大陸工業化趨於完成的大背景下,中西部和東北部這兩個更多依靠資源和重化工業的區域,其經濟發展必然受到很大限制,所以「一帶一路」戰略正好有助中西部地區更深參與全球分工,掌握機先,從而在全球價值鏈的競爭中獲得更多收益,以及有利於中西部利用「一帶一路」建設,更加突顯過去很多產業從東部地區移轉的既有優勢,也能夠促進潛在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真實優勢(註8)。
三、「一帶一路」建設的路徑圖
習近平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上正式宣布:經各方努力,「一帶一路」建設願景與行動文件已制定。而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在國務院授權下發布了上述文件,標誌著「一帶一路」步入全面推進階段。「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推進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特別是堅持開放合作,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範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同時堅持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註9)。
「一帶一路」的框架思路很明確,兩線鋪展,合作重點擺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但因「一帶一路」沿線區域不同層次的合作機制繁多,有雙邊合作、多邊合作和一些區域性國際論壇,所以如何處理好「一帶一路」與眾多現有合作機制的關係很重要。另外,大陸本身也已明確安排西北和東北地區、西南地區、沿海和港澳台地區、內陸地區的開放形態,並承諾將為台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做出妥善安排。同時,也將與自由貿易區〈簡稱自貿區〉戰略對接,包括大陸的四大自貿區,以及對外簽署的各式自貿協定。可以說,大陸正在逐漸鞏固立足週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自貿區網絡(註10)。
〈一〉「一帶一路」建設兩線鋪展
從地圖來看,「一帶一路」貫穿亞歐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在「一帶」方面,陸上依托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以及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而在「一路」方面,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其中,中國-巴基斯坦、孟加拉-中國-印度-緬甸等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將進一步推動合作。
共建「一帶一路」將致力於亞歐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係,以及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最後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另外,互聯互通項目還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展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識、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二〉「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重點和合作機制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註11)在合作重點方面,將以沿線各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互聯互通為突破口,以產業合作、產能合作為重點。因為深化產業合作既契合沿線國家實現工業化訴求,又可帶動大陸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促進與沿線國家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徑。另外,還將推動亞洲債券市場開放和發展,籌建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建立上海合作組等融資機構,加快絲路基金組建營運,以作為「一帶一路」的融資平台。
在合作機制方面,「一帶一路」將加強雙邊合作、開展多層次、多渠道溝通磋商,推動雙邊關係全面發展。同時,也將強化多邊合作機制作用,發揮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協自貿區、亞太經合會、亞歐會議、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區域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等現有多邊作機制作用。另外,將繼續發揮沿線各國區域、次區域相關國際論壇和展覽會,以及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東盟博覽會、歐亞經濟論壇等的建設性作用。
〈三〉全國各省區都將與「一帶一路」對接
「一帶一路」涉及的大陸省份被分為四個地區,亦即西北和東北地區、西南地區、沿海和港澳台地區、內陸地區,以及兩大重心,譬如新疆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將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與之相呼應的,則是支持福建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打造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作用。大陸中央已要求全國各省區在今年9月完成與「一帶一路」對接的方案,最晚10月必須完成。顯然,「一帶一路」已不存在哪個省區缺席的問題(註12)。
以上海、天津、廣州和福州為代表的沿海城市,則為「一帶一路」〈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至於廣西因特殊地理位置使之成為銜接「一帶」和「一路」的重要門戶。另外,「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還強調要發揮海外僑胞,以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獨特優勢作用,應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當中也特別提及「為台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但並未見具體的內容,恐須等待兩岸再進一步磋商。
〈四〉「一帶一路」與自貿區戰略對接
「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也提及,要加快推進上海自貿區建設,目前上海已制定了貫徹「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意見,擬在今年5月上報國家有關部委並實施。天津也打出「一帶一路」新支點城市的定位,將發展為亞歐大陸橋東部起點,以及中蒙俄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 (註13)廣東對接「一帶一路」戰略已經完成,不久將對外公布。福建自貿區也開始規畫如何與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註14)因為最近中央電視台公布的「一帶一路」版圖,首次加入由南海延伸到南太平洋的路線〈即南線〉,即以福建為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除了對接國內的自貿區之外,「一帶一路」也要對接沿線與大陸簽署將簽署的自貿區協定。這類協定數量在增加中,可能出現各種規則、標準的重疊與交叉,大陸方面已開始探索務實的對接方式和合作機制。例如作為俄羅斯-哈薩克-白俄羅斯關稅同盟的升級版的歐亞經濟聯盟,也將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由於該聯盟成員國和潛在加入國都屬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要成員國,各方利益存在巨大互補支撐需求,但也可能產生摩擦,(註15)必須再磋商解決。
四、海上絲綢之路對台灣的特殊意義
在剖析「一帶一路」的核心思維和路徑圖之後,本文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比絲綢之路經濟帶對台灣更具有特殊意義。大陸希望藉由海上絲綢之路的經貿投資合作連結和深化與沿線國家〈特別是東南亞〉的夥伴關係,甚至輻射到中東、歐洲和更遠的拉美地區,以利建設「海洋強國」,並因應全球化的挑戰。由於台灣正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位置,且在東南亞市場的貿易投資龐大,同時也在南太平洋島嶼國有不少友邦,因此對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有必要加以關注。
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建設主要重點地區,分別是西線的東南亞、印度南亞,以及延伸下去的歐洲等國家,以及南線的南太平洋島嶼國和大洋洲的紐澳兩國。據初估,海上絲綢之路涉及30多個國家約40億以上人口,約占全世界總人口65%,以及全世界生產總值〈GDP〉的23%。也因此,將來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完成,可能形成另一龐大的新興經濟區域,它的特色和未來發展也勢必會與台灣相連動。
〈一〉升級版的中國-東協自貿區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點抓手
目前大陸係以打造升級版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作為實施自貿區戰略的積極舉措,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則是重點抓手。今後大陸將大幅投資東南亞地區的基礎建設,藉此來解決大陸的生產過剩問題,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並推動域內各國間互聯互通,包括道路和鐵路、海路和航線、網路,還有人與人的聯繫和溝通,最後要組建成一個利益共同體。此一發展動向恐將影響台灣在東南亞市場的既有利益。
〈二〉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亞延伸到南太平洋和大洋洲地區
在去年習近平出訪紐西蘭時,已表明通過亞投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想法。習近平在出訪澳洲期間,也在該國聯邦議會作演說時強調,將加快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由於台灣與紐西蘭簽署有經濟合作協議〈ECA〉,如何在雙邊ECA架構下嵌入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並攫取商機,理應從長計議。另外,習近平在與南太平洋島嶼邦交國舉行高峰會時,更表示歡迎各國參與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將來海上絲綢之路的南線會否影響台灣與南太平洋島嶼國
的傳統經貿外交關係,仍須密切防患。
〈三〉海上絲綢之路是兩岸合作對外發展的共贏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應有助創造兩岸對外投資需求,可為兩岸過剩生產能力找到新出路,兩岸企業也可從沿線國家地區通過生產零組件而非完整產品的專業化和規模經濟進而獲致可觀效益,並在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環節發揮優勢作用。相對地,台灣若沒參與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現行兩岸產業分工格局則可能隨著沿線基礎建設完成而瓦解,因為屆時大陸即可大量從沿線國家取得中間產品,必將衝擊台灣中間產品出口大陸的份額,最後甚至有被替代的貿易危機。
五、亞投行是「一帶一路」的金融支撐
大陸籌建亞投行並非偶然,而是與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息息相關。2014年席習近平在亞信高峰會作主旨發言時即曾強調,大陸將同各國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應儘早啟動亞投行,更加深入參與區域合作進程。另外,由大陸成立的絲路基金,也將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另一重要的金融支持。(註16) 屆時亞投行和路基金通過債券發行等資本市場工具敲動的資金,必以兆美元計算, (註17)將提供「一帶一路」建設有力支撐。
亞投行的業務定位為準商業性,初期將對主權國家的基礎建設項目提供主權貸款,也將設立信託基金,以應對不能提供主權信用擔保的項目,同時引入公私部門合作夥伴關係模式〈PPP〉,並通過亞投行和相國國家出資,與私部門合理分擔風險和回報,甚至動員主權財富基金、養老金和私部門等更多社會資本,投入亞洲區域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建設。亞投行通過金融槓桿作用,其法定資本額1000億美元應可放大5~10倍,就能創造出5000億美元到1兆美元的資金支持規模,這對亞洲地區到2020年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求高達約8000億美元,無疑是很大力度的支持。
客觀來看,如果能撇開入會名稱的政治糾葛,台灣加入亞投行是有不少好處,包括:
〈一〉可以避免遭邊緣化、有利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
亞投行為亞銀之外的亞洲第二個跨政府多邊開發機構,台灣具有充沛金融資源,加入亞投行後既可以避免遭邊緣化,更可善盡國際社會責任,協助亞洲開發中國家推動基礎建設,又可協助國內企業走出去,攫取更大市場商機。尤其是受制於「中國因素」,台灣很難加入東協和區域全面經濟或夥伴協定〈RCEP〉等區域經濟整合,有鑒於目前兩岸關係一直往好的方向發展,加上大陸正在思考如何使兩岸經濟合作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銜接的方式,台灣若能加入亞投行,在某種程度上即可減弱「中國因素」的負面影響,更有利於參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
〈二〉加入亞投行在經濟外交層面可望獲得成果
未來亞投行對於加快亞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網絡建設,以及促進區域共同發展應會發揮積極作用。目前亞投行正與亞太經合會〈APEC〉財長會議下的PPP中心進行合作,共同支持亞太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希望經由加強共建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來實現APEC區域經濟整合的最終目標,亦即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台灣作為APEC社群一份子,更可搭上此一發展趨勢,在經濟外交層面可望獲得成果。
〈三〉有助相關企業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商機
亞投行對亞洲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項目,預期將會產生極其可觀的經濟外溢效果,同時帶動周邊相關經貿投資活動,這之間必然會衍生出許多貿易融資和投融資的跨國聯貸機會,台灣若加入亞投行,將有助國內債券市場交易,以及金融業參加國際聯貸、走出去拓展新天地。另外,也有利於台灣競爭實力強的基建、資通信設備、電子科技、智慧運輸、物流業、智慧電網、節能設備等企業競逐亞洲各國的基礎設施項目。特別是我國廠商已積極籌備與發展物聯網產業,參與亞投行便是此一產業進行戰略布局的一項重要政策(註18)。
六、「一帶一路」的商機與挑戰
「一帶一路」對台灣的影響,不是立即的,而是逐漸加深的。同時,這之間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台灣從過去的十大建設、到後來的捷運、高鐵等建設技術、人才和經驗的積累,已因現階段經濟成長緩慢而產生閒置現象,「一帶一路」應是台灣基建產業的新出路。同時,亞投行並非援助性機構,堅持市場化原則和接軌國際的,未來也會從諸多可投資項目中選擇優質項目,以確保一定的投資回報率。(註19) 所以,台灣參與亞投行,應不至於發生投入資金會成為壁紙的風險。
然而,英國經濟人智庫〈EIU〉則提醒,「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眾多、資金巨大,因此有必要對目的國的風險進行正確評估。金融機構也必須先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各類風險,包括安全局勢、法律及監督、政府效能、政治穩定性和基礎設施在內等風險。例如可能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如阿富汗深陷戰火風險評分最差,中亞的塔吉克和烏茲別克風險緊追其後,所以想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分一杯羹的企業,必須為可能危及其營運的潛在威脅做好準備(註20)。
以下,就「一帶一路」對台灣的正面影響和可能帶來的商機做說明:
〈一〉參與「一帶一路」可為台灣參與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創造條件
習近平曾說過,歡迎鄰國搭乘「一帶一路」計劃的順風車。台灣若能成為亞投行成員、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即能為台灣參與泛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創造條件,避免經濟被日益邊緣化危機,將不啻是推動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的務實可行路徑。相反的,台灣若不參與「一帶一路」,將來要參與以東協為主導、大陸力挺的RCEP,必然徒生窒礙。
〈二〉利用福建自貿區開拓「開拓海上絲綢之路」廣大新市場
最近大陸中央核定的福建自貿區計畫,其背後目的係要「面向台灣」,把該自貿區作為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新基地。由於福建也被定位為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核心地區,又與台灣有歷史的「五緣」關係,未來台灣即可運用福建自貿區的優勢,並通過兩岸經合會平台,來推動兩岸在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促進閩台社會經濟率先整合、創新合作機制等路徑參與海上絲綢之路。 (註21)如此,即可開創更廣闊的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
新市場。
〈三〉兩岸產業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發展
本質上,「一帶一路」是大陸「梯次發展」的延伸,從東南沿海的開放到西部大開發,再到「一帶一路」建設,而亞投行正是輸血供氣的營養庫和動力源,(註22)台灣的資金可投資沿線國家的基礎建設、民生和生產製造項目。大陸電子信息產業研究發院院長羅文即曾在兩岸高新產業合作論壇上呼籲,台灣可以參加「一帶一路」大戰略,並設立一批兩岸新興產業合作園區,民間可以透過項目合作共同發展,包括新型顯示與積體電路等產業。有鑒於電子信息產業是兩岸的強項,未來兩岸企業應可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置海外新生產基地,並拓展新市場。
至於「一帶一路」對台灣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係指台灣未參與「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情況下才會發生。主要有以下幾項挑戰:
〈一〉「一帶一路」將導致台灣中間產品出口大陸和相關市場的份額減少、甚至有被替代的貿易危機
近幾年大陸勞工成本提高,轉移產業的需求更加迫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必然會因大陸轉移產業而受惠,特別是在亞投行的加持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推進,海陸運輸和物流成本急遽下降,沿線國家極可能通過生產零組件而非完整產品的專業化和規模經濟來獲得可觀效益,並在大陸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發揮作用。相對地,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完成,現行兩岸和東亞產業分工格局則可能逐漸裂解,導致台灣中間產品出口大陸和國外相關市場的份額減少,最後則發生被替代的貿易危機。
〈二〉「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可能衍生新一波台商的「大陸熱」
若從投資回報率角度看,由於「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資項目都建在國外,將能夠加快相關國家與大陸經濟融合,有利於大陸更便捷地從這些國家獲取資源品、能源品,也有利於大陸商品對這些國家輸出。而在此形勢快速發展之下,必然牽動兩岸既有的產業分工和經貿關係,甚至吸引更多台商赴大陸投資生產,並開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新市場。這個發展過程,也可能衍生新一波台商的「大陸熱」。
〈三〉「一帶一路」可能在台灣的政經領域造成困擾
大陸方面似乎希望整合大陸、港澳台和海外華僑能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並推助中華經濟圈,(註23)台灣在當前政治氛圍下恐難朝此一方向發展。另外,迄今大陸在法律政策上係把台商視為「外人」,使得台商在融資、稅務、環保和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待遇都不如陸資企業,因此,台灣若不參與亞投行和「一帶一路」,而片面要求大陸給予台商國民待遇的開放,恐怕也有一定程度障礙。所以「一帶一路」議題可能會在台灣政經領域造成困擾。
七、結語與建議
大陸推進的「一帶一路」橫跨亞歐非地區,沿線涉及64個國家、共44億人口,基礎建設規模相當可觀,每年約需投入1兆美元,加上沿線貿易總額至少1-2億美元,已成為各國虎視眈眈的投資標的,這也是為什麼亞投行能吸引50多個國家搶先參與的誘因。至於台灣,仍有人把亞投行和「一帶一路」視為是大陸「西進戰略」的政經陰謀,旨在對抗美國「重返亞洲」戰略所推動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因而堅決反對台灣參與亞投行和「一帶一路」,認為不應該幫中國的忙。
但若回歸經濟及金融效益層面來看,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對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影響宏遠,不能視而不見。由於台灣的「悶經濟」已有一段日子,遲遲找不到出路,而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在推動基礎建設過程所引生出來的商機十分可觀,台灣的營建、運輸、資通訊和網路等擁有產業技術實力的相關企業,即可通過亞投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將有助台灣產業級人才技術與國際接軌。另外,資金雄厚的台灣金融業,更可藉由亞投行採取PPP資金配合之融資模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而獲得更大的金融效益。這也是台灣經濟要「翻轉」的大好機會。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政府財經部門在申請加入亞投行和準備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同時,應先處理兩件事,首先要積極培育國際開發和金融合作專家,並提前盤點「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基礎建設現況與未來發展,以及可能帶來的產業商機和風險,並具體評估台灣企業有望參與的項目,以利國內企業開拓亞歐廣大新興市場。其次是,台灣與大陸已簽署ECFA、與新加坡傳統和紐西蘭也簽署了ECA,新、紐兩國都是亞投行創始成員國,也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台灣應善用這些雙邊經濟合作協定,進而連結到參與亞投行「和一帶一路」,才能讓國內企業界走出去開拓新天地的風險極小化,機會極大化。
註解:
1.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4年11月6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發表講話,要求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2.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4年5月21日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以「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 共創安全合作新局面」的講話。
3.「新金融開發機構展望」,龐珣,《中國投資》,2015年3月4日。
4.習近平在「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東道主夥伴對話會上的講話。2014年11月8 日,北京釣魚台國賓館。
5.「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國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2015年3月28日
6. 同註2
7.「商務部原副部長:一帶一路確定第三次改革開放戰略」,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魏建國接受《21世紀》訪問,中國商務新聞網,2015-04-04
8.「何建武:“一帶一路”為我們提供三個機遇」,紫光閣網,2015年3月30日。
9.同註2
10.「加強“一帶一路”與自貿區戰略對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2015-03-24
11.「5句話讀懂“一帶一路”路線圖」,人民日報客戶端,2015-03-29
12.「地方與“一帶一路”銜接方案最晚10月完成」,第一財經網,2015-04-10
13.「地方衝刺對接“一帶一路” 天津將打造新支點城市」,21世紀經濟報導、中國商務新聞網,2015-03-17
14.「上海對接“一帶一路”實施意見成型:擬5月上報,要做三件事」,澎拜新聞自貿區連線,2015-04-14
15.「周密:歐亞經濟聯盟,“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商務部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院員周密,《世界知識》,2015年2月號。
16.「商務部智庫:探尋“一帶一路”上中國工程的新方向」,國際工程與勞務雜誌,2015-03-20
17.「管清友:中國即將迎接下一場資本盛宴」,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BWCHINESE中文網,2015-03-24
18.「兩岸共同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建議」,來源: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大陸情勢雙周報第1687期,刊載於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貿易委員會電子報,2015-04-20
19.「亞投行:促進亞洲金融業發展新路徑」,中國保險報、中保網,2015-03-30
20.「願景與挑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風險評估」,EIU,2015
21.「台灣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與可行路徑」,王敏,《亞太經濟》,2015年第1期
22.「亞投行背後的國家戰略和香港機遇」,屠海鳴,香港文匯報,2015年4月20日
23.「『一帶一路』助推中華經濟圈全面發展」,胡志勇,《中國評論》,2015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