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 發表於 台經月刊
十九大的關鍵詞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最近中共十九次代表大會〈簡稱十九大〉在北京召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向黨代表作政治報告時開宗明義指出,今次大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大會。習近平還強調,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1] 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因此,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2]
習近平的報告內容共分五大部分3萬多字,含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議題,具體描繪了從現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紀中葉的宏偉藍圖。由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共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主要延續前總書記胡錦濤時代十八大報告的政策方向,其目的在力爭全面脫貧,以及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所以堪稱十九大報告最吸睛的民生看點,[3]也因此,本文將僅聚焦在這個大項目範圍內的脫貧、就業和內需進行研析,並探討其後續發展可能對帶來的政經影響。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發展三階段
回顧中共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歷程,從1979年鄧小平第一次提出「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的「小康」概念後,隨著客觀的政經形勢之變遷,中共與時俱進的不斷完善和推進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一直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系統性地闡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亦即從「小康水平」到「總體小康」,這一過程清晰地反映出中國發展戰略的演變軌跡。[4]
再對照中共歷次大會的「治國理政」方向和具體內容,從十六大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到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以及到十八大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先後共有三個發展階段。但有鑒於今年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剩不到四年,所以十九報告的嚴肅重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背後具有強大的時間壓迫感。
- 十六大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
承繼中共十五屆七中全會所提出的,從新世紀開始中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中共十六大進一步作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嚴肅要求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5]亦即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
- 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
2007年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基礎上,對中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
奮鬥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6]由於十七大報告首次出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詞,至此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更加明確,行動方向更加具體,國家發展藍圖也更加清晰。
三、十八大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
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是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所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該次大會報告強調經濟必須持續健康發展,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中共十九大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戰略
中共十九大不僅在制定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也在確定中國一直到2050年的發展路線圖,並設定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相關議程和戰略。由於第一個百年目標將在十九大召開後的五年內實現,而第二個百年目標則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將邁向全面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7]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成為實現中共「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也是實現習近平所接櫫的「中國夢」的關鍵一歩。
習近平在這次的十九大報告,已嚴肅地要求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扶貧對象大幅減少,社會保障全民覆蓋。此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過去習近平曾宣稱「沒有全民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因此力爭到2020年隨著中國大陸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也同時要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要求。[8]
- 堅決打好「脫貧攻堅」
擺脫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標誌性指標,也是一個突出短板。[9]
自從十八大以來,中共就對「脫貧攻堅」作出新部署,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大扶貧投入,創新扶貧方式,並取得顯一定成積。特別是習近平一再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民占人口最大多數,如果沒有農村的小康,沒有農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全面小康無從談起。還有中西部地區民眾尤其是少數民族也不能落下,如果落下了,不僅僅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還是嚴重的政治問題。[10]這次十九大報告即明確指出,將確保到2020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目前中國的「脫貧攻堅」新思維,係以實施「五個一批」工程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一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引導有勞動能力者立足當地資源,實現就地脫貧; 二是「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因貧困人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所以要有分年度、有計劃組織實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三是「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護力度,讓有勞動能力者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四是「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國家教育經費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改善其辦學條件;五是「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對貧困人口中的喪失勞動能力者由社會保障來兜底,加大其他形式的社會救濟力度。[11]
另根據中國「十三五」規劃所制定的,將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社保政策等,希望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和其他地區貧困人口總數約7‚017萬人脫貧的目標能落實,[12]屆時個人所得將比2010年多一倍。而貧困人口的定義,係按照當年價格基準計算,即每人純收入未滿2‚300元人民幣,即屬貧困人口。目前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335萬人,意味著到2020年之前平均每年必須削減農村貧困人口1‚084萬人。也因此,堅決「脫貧攻堅」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構成要素之一。[13]
二、擴大就業提高收入水平
隨著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也帶來城鄉貧富落差的尖銳問題,尤其近幾年經濟下行壓力和巨大的就業壓力「碰頭」,更衍生諸多的貧困問題和挑戰。因此,自從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務院即秉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的執政理念,一直努力部署進一步擴大就業規模,不斷優化就業結構,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勞動有崗位收入有來源的需求。[14]這次十九大更強調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就是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目前中國仍處在就業需求高峰期和供需結構性矛盾突顯期,中國國務院的應對政策,持續推進城鎮化,把「農村中國」轉型為「城市中國」,近5年來創造新增就業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15]國務院還進一步增強創業創新和新動能對就業的帶動作用,積極發展市場化、專業化的眾創空間和「雙創」示範基地等創業載體,創造更多新崗位,培育就業新增長點;以及保障重點群體就業,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畫和基層成長計劃,以及確保分流職工就業有出路,加大殘疾人和貧困人口就業幫扶等。[16]
十九大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將促進農村一二三級產業融合發展,積極要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加收入渠道。而值得注意的則是中國商務部電商扶貧政策,迄今該部已創建756個電商示範縣,並成為農村電商發展的領頭雁。最近又推出電商扶貧頂層設計:「2017-2020年商務脫貧工作總體方案」,[17]力爭到2019年先實現具備農村電商發展基本條件的國家級貧困縣支持全覆蓋。另外,也規劃加大實施對外勞務合作扶貧工程,選擇大型企業招收有出國務工意願的貧困人口參與對外勞務合作。上述措施在相當程度都有助擴大就業提高收入水平。
三、提高消費在經濟增長的角色
基本上,出口、投資和消費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小。不過,從十八大以來,因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使得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訴求步入新階段,消費需求已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升級,節能環保、綠色健康成為消費新時尚。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均GDP已經突破8‚000美元,標誌著中國已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居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迅速增加,
養老、醫療、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綠水清山已成為全社會的普遍要求。[18]
有鑒於「十三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消費增速換檔、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的重要階段,也因此,中國商務部為落實「十三五」時期在商務領域消費促進工作,頒布了相關指導意見,包括堅持需求與供給並舉,積極培育消費熱點,在擴大消費總需求的同時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水平;以及堅持城市與農村並舉,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提升農村消費能力和水平。[19]在此一政策的誘導之下,目前農村消費品零售額的增長速度已高於城鎮消費品零售額的增長速度,這意味著農村居民的購買力正逐漸在加強。[20]
尤其隨著農民工的城市市民化政策繼續深化,2億8‚000多萬人的農民工消費已占城市的個人消費總額約五分之一。根據城市家計相關調查,農民工的消費逐漸在擴大,若占GDP的比重達到6.5%的話,將使得個人消費占GDP的比重從2015年的38.0%上升至44.5%。由此可看出,以消費主導經濟增長的趨勢日益明顯。[21]預期在今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消費在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更大。
另外,儘管近幾年中國經濟有所放緩,增長速度進入「新常態」,然而中產消費者對自己的收入前景和消費仍充滿信心。根據調查顯示,81%的中產消費者預估未來2-3年收入會繼續增加,至於經濟放緩對日常消費的影響如何?則有51%受訪者表示比以前花更多錢以提升生活品質。對於未來的收入和消費,「80後」〈尤其是25-35歲者〉明顯比年長族群更有信心,更為樂觀。[22]一般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戰略下,中國的消費主導經濟增長的態勢持續看好。
結論與評析
中共十九大召開後,即將正式邁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預期也將持續「以黨領政」進行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五位一體」建社,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我發展的機會。這同時還會建構多層社會保障體系,讓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住有所居,以爭取廣大民心,連帶地勢必會擴大就業和提高收入水平,以及提高消費在經濟增長的角色。
然而,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客觀的困難和挑戰必須克服。正如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所坦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3]而證諸實際情況,現階段中國內部仍存在不少制度上的矛盾和難題,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攻堅過程可能引發來自不同利益力量反撲的風險。
最受關切的是,201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為0.465,仍高於0.4的國際警戒線,意味著人民年收入分配不公平現象嚴重;同時全國尚有7‚000多萬人口亟待脫貧,如何通過調節財富實現公平更是考驗著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氣。[24]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必須經得起檢驗,即使習近平本人也都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這也實際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兩條標準。[25]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將面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戰,譬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哩,發展方式依舊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26]尤其在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群眾在就業、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脫貧攻堅任務艱鉅。
中共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目標,正全力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要讓市場的決定作用進一歩彰顯,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並強調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推動全面小康社會。但不可否認的,迄今全面深化改革與經濟持續增長之間仍難以平衡操作,國有企業債務壓縮和地方政府債務抑制都將導致經濟成長趨緩或減速,[27]更添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壓力和艱辛。
不過,正因為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下行的「新常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被期待能釋放新紅利和帶來新機遇。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有效推進,實體經濟的大力振興,以及近年來在下線城市和農村等欠發達地區推進有利於當地發展的經濟政策,以及加大對該些地區的投資力度,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為當地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得益於就業預期的轉好和收入狀況的改善,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仍保持著較為平穩的發展趨勢,也使中國經濟已經由投資趨動轉為消費趨動得以確立。[28]
總之,中共十九大已開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而2018年正逢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緊接著下來就是要啟動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階段邁進。面對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解決溫飽問題,到奔向小康,並將在2020年完成脫貧戰略目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這之間必然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費信心。[29]目前世界主要經貿國家都瞄準中共十九大召開後的全面深化改革紅利和潛在消費市場商機,台灣方面更不能錯失中國正在「富起來」的機遇,理應儘快重建兩岸經貿合作新模式,以維護和擴大在中國市場的利益和優勢。
[1] 「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2] 「習近平在十九大發表工作報告」,《共產黨員網》2017年10月18日
[3] 「為人民謀幸福的前進腳歩—-十九大報告的民生看點」,《新華社》,2017-10-18
[4] 「習近平告訴你全面小康這些要求從哪裡來」,《學習中國》,2017年8月25日
[5]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會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會大會數據庫》,2002年11月8日
[6]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會大會上的報告」,《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會大會數據庫》,2007年10月15日
[7] 「美國學者庫恩談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澎湃網》,2017-09-29
[8]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與改革攻堅」,陳立,《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9] 「準確把握“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任務要求」,作者為教育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求是》雜誌,2017年9月30日
[10] 「謝春濤:深刻理解“四個全面”的重要內涵—-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人民論壇網》,2017年8月30日
[11] 「楊英杰:脫貧攻堅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準脫貧思想」,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網》,2017-10-11
[12] 「這歩棋,習近平落子“脫貧攻堅”」,《新華網》,2017年9月12日
[13] 「第19回黨大會と2期目を迎えゐ習政權の課題」,總合研究所調查部中國室長伊藤 信悟,《MIZUHO CHINA MONTHLY》,2017年10月號
[14]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促進擴大就業等」,《中國政府網》,2017-09-20
[15] 同註8
[16] 同註12
[17] 「商務扶貧在行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2017-10-16
[18] 「清醒認識:新歷史起點上新的發展階段」,武力、李楊,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紫光閣網》,2017年9月11日
[19] 「商務部關於做好“十三五”時期消費促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國商務部,2016年12月
14日
[20] 「人大國發院分析報告:中國經濟仍在企穩向好區間」,《中國商務部新聞網》,2017年9月18日
[21] 「消費主導經濟へ移行を阻害すゐ中國の都市化─急務となった『土地の都市化』から『農民工市民化』へのシフト─」,三浦有史,《環太平洋ビジネス情報 RIM》 ,2017 Vol.17 No.65
[22] 「中國內地中產消費調查〈2017〉」概要及建議」,香港貿易發展局,2017年8月23日
[23] 同註2
[24] 同註18
[25] 同註9
[26] 同註8
[27] 「黨大會後の中國經濟緩やかな景氣減速に轉換か」,《週刊東洋經濟》,2017.9.30
[28] 「尼爾森韋邵:收入和就業讓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創新高 消費升級趨勢已經確立」,《經濟觀察報》,2017-08-11
[2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階段」,《求是網》,2017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