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 台灣籐牌兵遠征俄羅斯

發表於2019/01/30

翻開台灣與俄羅斯交流歷史的第一頁,竟然是1683年清朝康熙年間,澎湖人林興珠率領的500名台灣籐牌兵〈以原住民為主力〉,隨同清軍遠征西伯利亞的雅克薩城,並擊潰入侵清朝北疆的古稱羅剎的俄羅斯船兵,為清朝最早一次自衛抗俄成功的戰爭。台灣籐牌兵遠征羅剎這個歷史事件,清朝有關史料以及《台灣文獻》十七卷都有專文記載。可是,迄今俄羅斯官方史料卻只把它籠統納入「1964~1689俄中邊境衝突」,甚至有的俄羅斯漢學家還一口否認有所謂的台灣籐牌兵,並斥之為荒謬。但回想起300多前年台俄兩地人民的第一次相遇,竟然是在一場戰爭中,也就令人不禁欷噓。

俄學者否認台灣籐牌兵征俄一事

對於台灣籐牌兵遠征西伯利亞這個歷史事件,在清朝相關的史料如《平定羅剎方略》、《清聖祖實錄》、《清史稿校註》、《清通典》、《廣陽雜記》等,以及《台灣文獻》十七卷都有專文記載,連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也有精彩的想像描述,清廷派遣林興珠陪同韋小寶,率台灣籐牌兵遠攻阿爾巴青山〈即大興安嶺〉雅克薩城的作戰情形。此說可考否,以金庸的博學,或仍有相當的史料佐證。

1995~1997年我在莫斯科留學期間,曾就台灣籐牌兵遠征雅克薩城一事,請教不少當地的歷史學者,卻引來一場民族主義情感的衝突。對方抵死不承認300年前有甚麼台灣籐牌兵打敗羅剎船兵,甚至還懷疑我在製造西伯利亞主權屬於中國的不當言論,因為當年毛澤東政權曾根據1683年的雅克薩城事件,以及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內容,即清朝擁有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約60平方公里的領土,作為對俄羅斯的邊境劃界要求之依據。因此,俄羅斯漢學家竟有這樣強烈的政治反應,也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林興珠率台灣籐牌兵遠征雅克薩城

        根據「平定羅剎方略」記載,清康熙二十四年間,因羅剎侵擾北疆方亟,清朝派副都統彭春率大軍抵雅克薩城下,其部隊自吉林寧古塔調去者3000人,自

北京調去的上三旗兵170人,自山東等省調去官105人、兵395人,自台灣調去籐牌兵 500人,另有索倫兵500人,總計不下5000人。另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征剿羅剎的台灣籐牌兵係從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墾荒的台灣鄭氏的投降官兵中徵集而來。由於台灣鄭氏歸清後,成為福建承宣布政司的一個府,並稱鄭氏的投降官兵為「福建投誠官兵」,也因此清廷史料很自然地都把台灣籐牌兵稱為「福建籐牌兵」。

另據《青史搞校註》第十一冊則記載,康熙二十四年,紹選八期及安置三東、河南、山西三省福建投誠籐牌兵,付左都督何祐率赴盛京,命朋(彭)春統之,進剿羅剎。同一文獻還稱,康熙命朋(彭)春赴黑龍江督察軍務,命林興珠率福建籐牌兵後之。朋(彭)春進攻雅克薩城,羅剎來援,林興珠率籐牌兵迎擊於江中,破之,沉其船,頭目額李克舍乞降。後來,額李克舍退出雅克薩城未滿一日,羅剎的增援又到。清廷復派黑龍江將軍薩布索二次進攻,並獲勝利。

    儘管《清聖祖實錄》、《清史稿校註》均認為遠征雅克薩城的籐牌兵係徵調自福建,「清史」和「清通典」也把台灣籐牌兵稱之為「福建籐牌兵」。但近來中國大陸學者已幫台灣籐牌兵驗明身分,台灣籐牌兵所以出名,是因為澎湖人林興珠率領他們,在雅克薩成戰役的江中擊潰羅剎船兵。林興珠是鄭成功之後鄭經的大將,鄭氏降清,他也隨著降清,沒料到後來會隨同朋(彭)春遠征西伯利亞雅克薩成,並成為歷史上最早與俄羅斯人接觸的台灣人。

台灣藤牌兵威名遠播俄羅斯

        不過,當年的俄羅斯何以被稱為羅剎?台灣籐牌兵又何以能夠揚威羅剎?這也是許多人感到興趣的問題。根據「清史稿‧郎坦等傳」記載,俄羅斯之為羅剎,譯言緩急異耳。換言之,緩讀為俄(鄂)羅斯,急讀為羅剎。另外,羅剎兩個字,也有其典故。早在明末清初時,有一位名叫哈巴羅夫的人在沙俄提供武器支援下,率眾佔領亞克薩城,要求城內居民向沙皇繳納貢赋,並對不屈服者殘忍屠殺,因此哈巴羅夫這批人遂被稱為「羅剎」,當時是指吃人的惡魔,用這個名詞來稱呼俄羅斯,具有輕侮之意。 

至於台灣籐牌兵的威力何在?金庸的小說「鹿鼎記」曾描述,「林興珠率領籐牌兵滾地而前,大刀揮舞,羅剎兵忙縱躍閃避。這隊籐牌兵是林興珠親手教練的,練熟了「地堂刀法」在地下滾動而前,左手以籐牌擋住敵人的火槍鉛子,右手大刀將羅剎兵的腿一條條斬將下來。」此說可考否,猶待商榷;但以金庸之博學,此一說法無參考價值。除了「地堂刀法」,《清史稿校註》也提及台灣籐牌兵善於水(江)戰。古人談兵有干、戈,干是盾,為防衛武器;盾有木製、皮製,前者笨重,後者昂貴。而福建出產籐,以籐製成盾牌,價錢便宜又輕便,性能也優越。由於籐牌浮力大,渡水時不必耗體力,籐牌兵在水站上相當佔便宜。

台灣原住民為台灣籐牌兵的主力

但必須指出的是,最近大陸學者安洪濤的研究已具體指出,林興珠所率籐牌兵〈或稱籐甲兵〉在當年是清朝的一支特種兵。雖然大陸內地歷史上也有過籐牌兵出現,但在戰爭中從來沒有發揮過主導作用。而台灣地處熱帶、亞熱帶交接處,高山之上有眾多生長多年的野籐,用這種野籐製作的盾牌,一是輕便;二是入水不濕,既可防刀箭,又可提高浮力;三是堅韌,刀槍不入,當時的子彈極難穿透。也正因為台灣籐牌兵的驍勇和原住民的聰明才智,使得台灣籐牌兵在雅克薩成戰役力下赫赫戰功。

安洪濤還著重表示,由於當年的台灣歸屬福建省,清廷提到台灣籐牌兵都說「皆調自福建」。事實上,當時人們習慣以原籍稱,所以稱莆田、同安等,其實這些人都是出生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只不過後來跟從漢族習慣取用了漢族姓氏。1691年齊齊哈爾建城,這些年輕力壯的台灣籐牌兵就移駐齊齊哈爾水師營寨,而成為北方重鎮齊齊哈爾最早的移民之一,後來在當地繁衍生息,生活習慣也逐漸與大陸北方風俗相融合。目前大陸方面正在興建「齊齊哈爾水師營歷史陳列館」。據悉,台灣籐牌兵遠征雅克薩城抗俄的歷史,將作為該館濃墨重彩的重要一章。

結語

300年前由澎湖人林興珠率領的以台灣原住民為主的台灣籐牌兵,行過千重山萬里路,遠征西伯利亞的雅克薩城,台灣人從戰役中首度接觸到「魔鬼」羅剎人,並寫下台俄關係史上的第一頁。特別是台灣原住民在雅克薩城戰役扮演著重要角色,但過去卻因歷史真相遭混淆,台灣籐牌兵被稱為福建籐牌兵,也讓台灣原住民戰鬥英雄的光榮被掩沒300多年。如今隨著史料真相大白,終於還給台灣原住民應有的戰神榮耀。

回想當年羅剎船兵在雅克薩城戰役被台灣籐牌兵擊潰,驚駭不已,直喊著是手持籐牌覆蓋頭部的籐牌兵是「大帽韃子!」但大帽韃子是指稱台灣原住民的籐牌兵,目前台灣的大多數原住民恐怕也都不清楚這段歷史。而世世代代生活在台灣高山的原住民籐牌兵,竟然因歷史的捉弄,隨著鄭氏政權歸降清朝,而被認為是福建籐牌兵,導致差點被台俄關係史頁所遺忘。

300年後的今天,台俄關係歷經半世紀的「反共抗俄」對峙後,已日趨正常化且有加深態勢,雙邊人民間的距離感和陌生感也大幅縮小。但在我們努力推動台俄交流之際,更不能忘記台俄雙方人民的第一次接觸竟然是在西伯利亞的雅克薩城戰役。過去大家一直停留在金庸小說《鹿鼎記》的描述印象裡,今後理應跳脫小說框架,正確地重新面對台俄關係真正的史實。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