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19/02
稍早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慶祝會上講話,曾提及謀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簡稱自貿港〉,目前第一個自貿港已在海南省展開基礎性建設工作。所謂自貿港,即設在一國〈地區〉境內關外,貨物資金人員進出自由,絕大多數商品免徵關稅的特定區域,這是目前全球開放水準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由於40年前中國大陸推動改革開放,通過興辦深圳經濟特區,發展迄今已有匹敵香港經濟規模之態勢;而40年後的今天,海南省將建設自貿港,可望成為全球第一個社會主義特色的自貿港,其背後的戰略目標除要打造成面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對外開放門戶,加強「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同時也具有「示範」台灣之意,此一政策已引發有識之士高度關注。
中共當局謀劃海南自貿港之前是有一段準備過程,也就是先把現有的海南經濟特區升級,建設成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自貿區〉;然後,到2020年自貿區取得重要進展,為逐步探索、穩步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貿港政策體系打好堅實基礎。2018年10月中國國務院已印發《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作為從自貿區到自貿港的建設工作和發展路徑的指南。而為加快推進海南開放大戰略,中共中央更成立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為組長的推進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領導小組,並建立了中央統籌、部門支持、省抓落實的「三合一」工作機制。
海南自貿區擁有幾個特點和優勢,首先它在全海南島「全域性」試點,這與中國大陸現有的其他11個自貿區平均範圍都在120平方公里左右不一樣,堪稱全中國最大的自貿試驗區。其次,對外資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明確擴大開放的對象全面涵蓋三次產業,並深化現代農業、高新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同時在種業、醫療、教育、旅遊、電信、文化、金融、航空、海洋經濟、新能源汽車製造業等重點領域加大開放程度。尤其它在中國大陸現有自貿區試點內容基礎上,又突出醫療衛生、文化旅遊、生態綠色發展等符合海南定位的特色試點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自貿區已開放一些過去外資不能進入的領域,允許一些產業、領域由外資參股甚至是控股、獨資;譬如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放寬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至51%、允許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設立外資獨資醫療機構、取消國際海上運輸公司和國際船舶代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取消新能源汽車製造外資准入限制,以及取消蔬菜新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外銷股比限制等。
顯而易見,海南自貿區正處在積極建設階段,尤其為優化營商環境,以及預先替將來華麗轉身為自貿港奠定堅實基礎,海南省政府已發布《海南省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畫〈2018~2019〉》,該項行動計畫係對標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報告體系而提出的,並從開辦企業、獲得施工許可、獲得水電氣和電信服務、財產登記、獲得信貸和改善融資環境、納稅便利化、跨境貿易、保護投資者、執行合同、辦理破產、建設服務型政府等11個方面提出了40項改革創新措施。
其中最吸睛的兩項措施,一是海南自貿區已於今年初開始上線運行的海南自貿帳戶〈HNFT〉,這是自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自貿帳戶以來,首次推廣至中國大陸其他自貿區。海南自貿區設立的自貿帳戶體系,在存、貸〈融〉、匯、兌等金融業務四個方面,朝著最大的便利化方向努力。譬如在存的方面,力求通過自貿易帳戶以獲得更高收益;在匯的方面,力求能夠自由進出;在兌的方面,力求開展本幣與其他貨幣之間方便轉換;在貸〈融〉的方面,則通過自貿帳戶更大範圍向國內國外金融機構進行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的融資和項目的融資等。
二是海南自貿區商事登記管理條例正式發布,有五大創新制度為全中國大陸首創,包括:一、率先進行商事登記「全島通辦」;二、率先簡化簡易註銷公告程序;三、率先探索信用修復制度;四、率先減免商事主體信息公示事項;五、率先探索外國〈地區〉企業直接登記制度。總的精神可歸納為:商事登記「全島通辦」及「一網通辦」,企業在辦理簡單事項、經常辦理事項可實現「一次都不用跑」,辦理複雜事項則「最多跑一次」。
面對海南自貿區穩步向前,朝自貿港發展,對台灣理應有醒示作用。過去曾有人形容,如果中國大陸是一條巨龍,那麼台灣和海南正是一對龍睛,長期來右邊的台灣已是亮麗的龍睛,左邊的海南依然睡眼惺忪。現在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規劃、主導、推動海南自貿區/自貿港的優勢政策下,不排除在2020年後極可能出現新的發展面貌,屆時海南這顆龍睛開始發光發亮,恐將會與台灣爭艷、甚至亮過台灣。
事實上早在20多年前的李登輝總統時代,政府曾規劃對大陸經濟戰略,當時的經建會有鑒於海南開始推動經濟特區建設,一度提出「把台灣經驗移植到海南」的報告,但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卻認為海南與中國大陸仍一水之隔,距離太遠了,台商在大陸投資難以產生輻射效用,最後拍板定案台商投資大陸應集中在廣州、福建和上海,海南遂被除名。而今海南卻躍過上海,搶先成為中國大陸謀劃第一個建設自貿港的地區,其深化改革開放、創新發展速度之快,也極有可能會超越台灣,並產生「示範」作用,真是彼一時、此一時也。 總之,撫今追昔,「把台灣經驗移植到海南」已淪為往事難回憶,但面對土地面積與台灣差不多大的海南即將崛起,而台灣卻陷入成長的瓶頸,「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問題遲遲未解,兩岸關係又陷入「冷和」,說不定哪天海南經驗會反過來「示範」台灣!所以台灣理應重新校正產業發展政策和兩岸關係的方向盤,同時必須加把勁衝衝衝,才能急起直追,衝出一番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