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19/02/01
自從台灣的籐牌兵遠征西伯利亞大興安嶺西疆,擊潰羅剎船兵,並攻占雅克薩城,寫下台俄關係300年史上第一頁之後,經過了80多年未見台俄雙方有更進一步的接觸和發展。這之間,羅剎的斯拉夫東正教教會曾在他們的日記或報告中提到有關台灣的事情。另外,在當時帝俄京城聖彼得堡的報刊偶爾也出現有關台灣的民俗風土介紹,但大都取材自一本於1704 年在英國倫敦出版的書《福爾摩莎之歷史地理描寫》,此外,就不見有更多有關台俄關係的史料記載。
一直到了1771年,一艘帝俄駐西伯利亞勘察加半島的軍艦「科魯倍特」〈Corvett〉號突然自北太平洋的鄂霍次克海南下,悄悄侵入台灣的東部不到一個月後即離開,這段意外事件則在台俄關係史上留下一段「插曲」。
根據台灣省之献委員會出版的《台灣史話》記載,清朝乾隆36年(即西元1771年),一位被放逐到西伯利亞堪察加半島的的波蘭貴族莫利斯‧別尼耶夫斯基〈Maurice August Beneowsky〉夥同一批俄羅斯、波蘭囚犯密謀,謀殺守備隊長尼可夫上尉,最後終於奪取一艘「科魯倍特」號帝俄官船逃亡,該官船由克爾斯齊為船長,由鄂霍次克海啟航,經阿留申群島,再沿著千島群島,進入北太平洋,再轉經日本、琉球南下,終於在1771年八月抵達台灣東部,發現北緯23度22分處有一河口〈似乎為台東縣秀姑巒溪口〉,就在那裡拋錨著陸。由於當時清朝雖領有台灣長達200餘年,但並沒有積極開發,甚至後山〈東部台灣〉遲未設官置守,才讓別尼耶夫斯基可以登陸。
別尼耶夫斯基一行人登陸偵查,放眼一片荒地,且無人管理,遂起心動念計畫在那裡從事開墾。後來因當地土人〈原住民〉經常來襲,別尼耶夫斯基靠著官船火砲擊退土人,並縱火燒燬部落,但其他同船夥伴擔心土人報復,不敢久留,全船只好沿著台灣東部海域北上。後來在一道河流出海口〈即福隆〉停泊,接著駛進港內,別尼耶夫斯基並把這個港灣以自己的名字命為「莫利斯港」,似為今日台灣東北角的福隆一地。
但另有一說,別尼耶夫斯基一行人係北轉航行到「加禮宛灣」〈leewan Bay〉,即冬山河河口,這次再度登陸台灣東北部,當地土人很好奇,競相前來參觀,也有攜帶家畜、米榖水果前來交換貨物。別尼耶夫斯基發現其中有位土人的皮膚白皙,又懂西班牙語,經邀請上官船詳談,才知道對方是馬尼拉出生的西班牙人,名叫伯支哥,曾擔任菲律賓卡維特港的首長,因殺害自己的太太和奸夫,逃亡到台灣,寄居當地已有七、八年。別尼耶夫斯基遂以伯支哥為嚮導,並與一土人部落頭目Huapo結盟,商議聯手驅逐當地漢人移民。後來別尼耶夫斯基因介入台灣東北部不同種族土人之間的鬥爭,並順利解決了問題,土人甚為感激、餽贈他大片土地。
眼見當地風景秀麗,物產豐富,有糖、米、材、礦物,別尼耶夫斯基遂擬定一項「殖民方案」,預計將來用以遊說歐洲國家前來投資。原本別尼耶夫斯基有意留下未開發,但因人力、財力不足而作罷,只好率領同夥一行人再乘官船離開台灣,前往澳門後,繼續詳西航行,最後到歐洲進行遊說殖民福爾摩沙計畫。別尼耶夫斯基曾陸續向法王路易十五、奥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獻上殖民台灣的計畫,但都未被採納。
1786年別尼耶夫斯基在馬達加斯加一次戰役中彈身亡,他殖民台灣的心願始終沒有實現。至於他的同船逃亡夥伴,大部分都被法國政府納入為法軍,另有數位俄羅斯人則選擇回到母國,帝俄沙皇凱薩琳女皇視這些逃亡囚徒為「歸國義士」,特別頒給西伯利亞自由公民證書。
到了1791年,在法國巴黎出現了一本有關別尼耶夫斯基在台灣所見所聞的遊記回憶錄〈法文版〉,其中有一章專門介紹福爾摩沙見聞。由於帝俄凱薩琳女皇崇尚法蘭西文化,社會精英亦雅好法國風,因此這本書後來也被引進帝俄京城聖彼得堡,而成為俄羅斯人認識台灣的唯一參考資料。
有關別尼耶夫斯基搶劫帝俄官船登陸台灣,以及在台灣一個月遭遇的大小事,在別尼耶夫斯基的航海日誌係以法文書寫,後來才被翻譯成英文。這本書記載著別尼耶夫斯基的傳奇事蹟,到了2014年才由國內出版社翻譯出版,書名為《1771福爾摩沙:貝紐夫斯基航海日誌紀實──十八世紀一位匈牙利人筆下的台灣》。在中文版裡,別尼耶夫斯基被譯成貝紐夫斯基,且因他生於當時為匈牙利國王領土的斯洛伐克,所以稱他為匈牙利人。而在二十多年前的《台灣史話》之所以稱他為波蘭貴族,係因他當年在波蘭和帝俄戰爭時擔任波蘭軍官的誤解。但兩者翻譯都無損於原書價值。
總之,別尼耶夫斯基搶劫帝俄官船登陸台灣此一事件,充其量只能為台俄關係發展譜下一個偶然事件而已。至於台俄之間真正展開了實質的交流,應是在1856年中國與帝俄簽訂天津條約,開放台灣為通商口岸之後的事了。
清朝咸豐年間,因朝政腐敗,對外政策頻頻失錯,外國勢力趁虛而入,帝俄也繼歐美及日本各列強向清廷施壓,並要求在中國境內獲取各種特權。1858年清廷與俄羅斯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其中一項為:議准台灣為七處海口通商之一,其餘為上海、寧波、福建、廈門、廣州、瓊州〈即海南〉等。另一項為:俄羅斯在中國通商口岸得設立領事館,並得派兵船停泊以資保護。因此,當時台灣的淡水關(即今日基隆港)、以及台灣關(即今日高雄港和台南安平港)均對帝俄開放。
在《中俄天津條約》落實之後,台灣與帝俄之間的貿易活動是否順利地展開了,迄未見史料有所紀載,倒是後來傳說有帝俄船隻停泊過台灣。而台灣民間迄今仍流傳著「羅剎,大鼻子」的說法。可見過去應有帝俄時代的俄羅斯人與台灣人接觸過。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柯洛夫就曾指出,1862年第一艘帝俄船隻從香港返回俄羅斯的途中,就曾在台灣停泊。不久之後,又有一艘帝俄船隻到台灣去,船員們還上岸訪問許多地方,並蒐集了一些有趣的資料,例如台灣人擅長的手工藝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