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人啟事:台灣的托爾斯泰在哪裡?

發表:2019年6月16日

作為一位俄羅斯貴族地主階級作家托爾斯泰,在意識形態上能超越本身階級的侷限,勇於四次「下鄉」,向農民學習,甚至生活在農民中,像農民一樣孜孜不倦的勞動和創作,這是他最值台灣作家學習的地方了!本文之所以高掛「尋人啟事」,無非是期待台灣也能早日出現類似托爾斯泰般的作家。

1.向農民學習的藝術創作

托爾斯泰在《藝術論》裡說過,「我們所認為最崇高的藝術,永遠為大多數民眾懂得並喜愛的,便是《創世紀》的史詩、《福音書》的寓言、傳說或故事、童話,民間歌謠」。印證於客觀事實,任何民族的每一篇傳說或故事,都是當代社會生活、文化習俗的反映,以及民眾情感和思想的真誠流露,無論從文學、語言學,或民俗學的立場來考量,均占有舉足輕重地位。

最能反映托爾斯泰這種思想內涵的作品,當屬1872年發表的《高加索的囚人》、《獵熊記》、《等待著上帝的真理》,1881年的《人依何而生》,1885年的《獃子伊凡的故事》、《二老人》,1886年的《人需土地幾何?》、《雞蛋大的穀》、《小妖精與麵包》、《義子》,1887年的《空大鼓》,以及一篇年代不詳的《善終勝惡》。嚴格來說,除了1872年所發表三篇作品堪稱真正的短篇小說外,其餘的,無論就形式或內容看,實屬民間傳說或是故事的範圍。

        眾所周知,托爾斯泰是十九世紀俄羅斯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以《戰爭與和平》、《安納卡列尼娜》、《復活》三部曠世巨著,享譽世界文壇。因此,許多文評家慣用這三部長篇小說為代表,來理解作者的思想內涵和創作路線;一般讀者更經常以欣賞小說的內容和情節,確立自己對作者的印象和認識。而事實上,凡此較之托爾斯泰素有的深廣文學面貌,相去還有一段距離。

        因為,閃爍天才光輝的托爾斯泰,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曾經四次「下鄉」。那些生活經驗,斑斑展現在他的作品裡,突顯出他與農民的思想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最終具體的成就,應該是他為了使自己發現到的福音真理能夠廣大流傳,所以不斷向農民學習,採用農民生活語言和情感,以農民所喜愛的農民作風和氣派,逐篇寫出了富有鄉土氣息的俄羅斯民間傳說故事。

2.「懺悔的」貴族地主四次「下鄉」

        我們只要略加回憶托爾斯泰的生平,就不難瞭解到他筆下民間傳說或故事的背後,深刻聯繫著俄羅斯「懺悔的」貴族地主,如何走入農村暨實現理想的整個過程,以及反映著廣大俄羅斯農民的生活現實和思想傾向。       

        托爾斯泰(1828–1910)出身貴族地主階級,並且繼承伯爵爵位。1844年,進入喀山大學讀書。1847年回到家鄉,接掌領地一切事務,開始第一次的「下鄉」生活。這個時期,俄羅斯農民暴動頻繁,要求廢除農奴制度的呼聲高漲,托爾斯泰只發現農村的現實生活不像理想中那麼美好,還未洞察經濟不平等是首先應該消滅的罪源。因此他誠心誠意想做農民的「父親」,施捨感恩,冀望逐步改善他們的生活。

        1851年,托爾斯泰到高加索任軍職,並參加山區實際戰鬥。1854年,他參加塞瓦斯托堡保衛戰,目睹戰爭的殘酷、傷亡的慘狀,間接影響他晚年反戰、主張和平的思想。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旅行,西歐資本主義社會窮人的困苦,和有錢人形成強烈對比,這在他腦海烙下不能磨滅的印象。回國後,他開始第二次「下鄉」生活。這次,他在認識層次上有很大躍進,行動比較具體了!他開始創辦學校,從事啟蒙工作,不似第一次「下鄉」只是採旁觀者姿態,用「口頭宣傳」去服務農民而已。

        1860年,托爾斯泰再出國考察。1861年回國後,他看到農奴制度雖已解放,但農民的生活條件依舊沒有改善,一片貧窮、無知;他深受打擊,決定第三次「下鄉」生活,辦雜誌、寫教育論文,並且設置八所學校,以盧梭的「自然主義」為指導原則,反對建封官僚的教育方法,進而以農民的需要和願望,確立教育的內容和方針。另外,他又兼任農民與地主間糾紛的仲裁人,成為那些在專制沙皇和貴族地主雙重壓榨下的農民的真正保護人。最後,他招致既得利益階級的不滿,被誣告叛亂,遭憲警搜查干擾,並解散學校。

        1872年,在不敵各方壓力下,托爾斯泰只好從事靜態的教育事業。其間,著手替兒童編寫一本富有啟蒙內容的讀物,《高加索的囚人》、《獵熊記》、《等待著上帝的真理》三篇作品,都收錄在內。

        1873年以後,面對世界資本主義擴張,俄羅斯農村生活基礎崩潰,野蠻的掠奪方法移植本土,社會佈滿貧乏、饑饉、死亡、罪惡的景象,托爾斯泰跌入苦惱的深淵,他開始徬徨、追求人生哲學的答案。漸漸的,他找到了神,認為神就是道路,宗教信仰是俄羅斯農民樸實、勞動的生活基礎。

        1881年,托爾斯泰參加莫斯科普查工作,親自看到貧民窟的生活慘狀,他的結論是:「成千上萬人忍凍挨餓,罪過不在他們。如果要追索罪源,就是那些深居高樓大廈,出入乘坐豪華馬車的人」,他並且把自己劃入「罪人」之列。從此,他更信仰《福音書》、《登山寶訓》的真理,原始基督教共產主義的思想也更透入他的生命,於是他開啟了第四次的「下鄉」生活。《獃子伊凡的故事》、《二老人》、《雞蛋般大的穀」、《空大鼓》、《小妖精和麵包》、《義子》等作品,都是在這段思想成熟發展過程中所寫就。

        1891年,俄羅斯發生飢荒,托爾斯泰不忍目睹「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劇,遂號召募款,設立民眾公用食堂,並且上書痛斥沙皇漠視民眾命運;同時,他還預言似的下結論:「那些騎在別人頭上的人,自己未必不明白這種現象,若不自動爬下來,是要等待別人把他們摔下來,踏得粉碎嗎?」只是,他仍然反對以暴力進行任何改革,始終強調暴力是罪惡的根源。

        1910年,托爾斯泰忍受不了俄羅斯的罪惡,又不贊成革命力量的興起,在思想矛盾的心理壓力下,離家出走,終於病逝途中,未能看到1917年的俄羅斯大革命風潮。

3.十二篇富有民間智慧的短篇小說

        總結托爾斯泰的四次「下鄉」生活,和接觸現實環境失望之餘轉向信仰宗教的經驗,再來探討他向農民學習到的藝術創作,就比較能朗然通達了。

        這裡,我們必須指出,除了《高加索的囚人》,是托爾斯泰以過去曾經在高加索山區生活的印象為基礎寫成的,以及《獵熊記他走向農村現實生活,用農民的語言和情感,為他們寫下的通俗感人而富有民間智慧、思想的藝術創作。

        《高加索的囚人》,係以高加索山區戰事為背景,描寫一位俄羅斯軍官基林,被韃靼人逮捕,歷經各種凌辱和折磨,終於獲得一位韃靼少女笛娜的幫助,才得以逃亡成功的故事。

        這篇小說,把俘虜逃亡的複雜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還突出信仰伊斯蘭真主阿拉的韃靼人和信仰上帝的俄羅斯人間民族的矛盾,以及韃靼少女笛娜聖潔、仁慈的靈魂。另外,又描繪高加索山區風光和民眾的生活面貌,真實深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獵熊記》,描寫一位狩獵者(即托爾斯泰本人),在一次獵熊活動中發生的意外事件的整個過程。情節簡單,文筆洗鍊,把人對狩獵的熱衷和熊「困獸猶鬪」的蠻勁,表現得極為強烈。同時,它還呈現出俄羅斯雪地叢林的迷人景色,以及土著獵熊的特殊風采,使人大開眼界。

        《等待著上帝的真理》,是托爾斯泰一生創作中較自許的短篇小說。它描寫年輕商人艾克沙諾夫遭到誣陷,以「謀財害命」的罪名,被流放西伯利亞。歷時十六年後,終於發現新來的囚犯梅克,才是真正的凶手。這時候梅克因在牆角掘洞,企圖私逃,恐波及旁人,艾克沙諾夫雖知詳情,亦不願揭發。結果,梅克深受感動,禁不起良心苛責,向獄官招認一連串的罪過。

        這篇小說,整個思想重心,在宣揚基督背負十字架的犧牲精神,不應「以惡報惡」,對敵人採取報復手段。同時一併強調:「犯罪者一旦良心發現,必然獲得上帝的赦免」。當然,等待上帝的真理,訴諸宗教信仰以解決法律問題,不免在意念上過於抽象,但這不失為俄羅斯人民長期處於黑暗統治,對法律制度失去信心,轉移神靈慰藉的一種反映。

        《人依何而生》,描寫一位貧窮的靴匠西門,在外救助一位名叫米海勒的受凍者,既把自己僅有的一件外套和冬鞋給他穿,又把他帶回家裡,將僅能維持一天生活的麵包給了對方吃。米海勒後來就在靴匠家裡幫忙勞動,直到最後,大家才知道他是天神,因違背上帝旨意,被懲罰下人間,直到瞭解了《人依何而生》的道理後,才可以回到天上。

        這篇故事,藉著上帝懲罰米海勒,說明人類之所以能活著,不是靠自己為自己打算,而是靠人類彼此間的互愛;只要有愛,上帝就在那裡,因為上帝就是愛。這是就宗教立場而言。不過,我們從情節來分析,那些貧窮的人照顧危難的人,不幸的人憐愛受苦的人,有外套大家暖,有麵包大家飽,孤兒也看作是自己的兒子,這種大公無私的博愛精神,完全符合原始基督教共產主義的理想。

        《獃子伊凡的故事》,是托爾斯泰向人民學習最典型的創作,其寫作過程,完全以農民的意見為意見,不斷修飾結構、文字。主要內容,描寫獃子伊凡因為過著勞動的樸實生活,才能不斷地養活別人,擊潰魔鬼企圖敗壞他的事業的陰謀。

        這篇神奇鬼怪的故事,涵蓋了俄羅斯農民的一切思想內容。從情節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發現托爾斯泰「不抵抗主義」、「反戰思想」、「君民並耕、勞動共享的觀念」的影子。當魔鬼慫恿油蟲國入侵伊凡的國度,大肆搶奪、劫掠,人民毫不抵抗,反而表示說「可憐的人啊!如果在你們國家裡生活有困難,為何不來與我們同住?」這是多麼明顯的「不抵抗主義」!當魔鬼威嚇伊凡的國度的人民必須當兵,所有人民齊聲反抗說:「我們不願當兵陣亡,寧願死在家裡。」這又是多麼頑強的「反戰思想」?當伊凡繼承王位,還不斷參加勞動生產,人民認為有失體面,他卻率直的回答:「國王也必需吃飯哪!」這種思想,和中國古代許多「君民並耕」的勞動學說很相似。此外,伊凡的國度裡有一條規律:「誰的手掌上有厚硬皮(表示他有從事勞動),誰就可以入席吃飯;誰的手掌上沒有厚硬皮,誰就必須吃別人吃剩下的」。這種「勞動共享」的思想,色彩非常強烈,但與「不勞動不得食」尚有差別。

        《二老人》,描寫兩位老人到耶路撒冷朝聖的故事。一是工人出身的養蜂老人愛里沙,另一是富農伊菲姆,兩人約好同行。在半途中,愛里沙因同情一戶窮苦的饑民,留下來照顧他們生活,伊菲姆則繼續他的旅途。後來,伊菲姆朝聖回來,到了愛里沙救助過的村民家鄉,受到熱絡招待,探出緣由後,恍然大悟:「上帝是否接受自己的巡禮,不得而知;可是,上帝無疑地接受了愛里沙的巡禮!」

        這篇故事,主題明確:多行善事,才是恪遵上帝旨意最好的方法。形式上的宗教禮儀或朝聖,不是走向上帝之道。再者,它還暗示我們:工人出身的養蜂老人愛里沙,對貧苦饑民的階級愛是真誠的、自然的。無怪乎被救助的村民,會謳歌:「我們從他的身上認識了上帝!」同時,還很感謝愛里沙使他們從禽獸的生活,恢復了「人」的資格和地位。

        《人需土地幾何?,是一篇膾炙人口、富有諷刺意味的農民通俗傳說。描寫農夫伯項,從缺乏田地,到汲汲營營購買了40畝地,繼而擁有125畝地,仍然心不足,耍盡手腕,要向伯許克族酋長購買土地,並約定好他一天能走多少路,那些土地就算他的,價錢是1000盧幣。貪婪的農夫伯項拼命地跑,跑抵終點時竟口吐鮮血、倒地而死。他的僕人拿起鏟子,掘了一個墓穴埋他,從頭到腳,只需六尺土地。

        這篇傳說,意味深遠,私有財產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許多糾紛、衝突因之產生,並且暗示那些企圖獨占屬於全體事物的人,不得善終。托爾斯泰不是強調一個人需要的土地為六尺,而是用它來反諷那些壟斷土地的人。至於傳說中伏爾加附近農民,有社會組織、平均分田,以及伯許克族原始共產經濟生活型態,可以解釋為托爾斯泰,甚至是廣大俄羅斯農民理想中的經濟制度。

        《雞蛋般大的穀》,描寫一位國王買到一顆像蛋大的穀粒,滿朝智士、學者不識它為何物?查遍書籍,也考究不出所以然。後來,由一位老農看出它是他那時代生產的五穀。這位老農視覺、聽力遠較他的子孫好,牙齒沒有脫落,又不需持拐杖,國王好奇地問他是甚麼緣故,老農回答:「因為人們停止了靠自己勞動過活,開始依靠別人的勞動過活。在從前,人都按照上帝的法則過活,他們有自己生產的東西,不貪慕別人所生產的東西。」

        這篇傳說,旨在諷刺不事生產的皇室貴族、知識分子的無知和愚昧,同時歌頌勞動生產的可貴。托爾斯泰借老農的話表達他的看法:較早的時代,土地是共有的,勞動才是個人的;靠自己勞動生產過活,比靠別人的勞動生產過活,還要健康。

        《小妖精與麵包》,描寫一位貧農帶了一塊麵包當早餐,被小妖精偷走了,他不但不詛咒,反而認為拿走麵包的人必定很需要它,還祝願他受到好處。後來,貧農的收成比以前豐富了,財富增加,開始釀造美酒,邀請一些富農共飲,卻對貧農斥之以鼻。而那幫有錢人聚在一起,除了飲酒之外,還撒謊使詐,彼此阿諛奉承;漸漸地,他們變得野蠻、粗魯了,甚至大打出手,像豬一樣,弄得全身汙泥。小妖精設陷敗壞貧農的企圖,終於得逞了。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隨著財富的擴張,犯罪的機會將會增多,人的意識形態也將跟著改變。正如這位貧農,當他的糧食剛剛滿足需要時,自私心不明顯,不至於因僅有的一塊麵包被偷而心生怨懟。反之,當他的糧食過剩了,自私心增強,開始喝酒享受,看重身份、諂媚,瞧不起窮人,結果,性情變得粗暴,與畜生無異。由此可見,托爾斯泰對游移不定的農民性格,有其深入的認識和瞭解。

        《義子》,描寫一位窮人家的小孩,因不聽教父的吩咐,連犯三次過錯,使世界增加了許多罪惡,被罰在三十年內贖完罪惡。這位義子,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獲得一位隱士的指導,才從「焦炭生根、長成蘋菓」的過程,知道怎樣去消滅人間的罪惡,並且贖回自己的罪孽。

        這篇傳說,完全在強調一個主題:「報復,是屬於上帝的」。任何人用「以暴易暴」的手段想消滅罪惡,只有更增加罪惡。托爾斯泰透過這位義子的贖罪行為,宣傳《福音書》中「謙讓」和「寬恕」的教訓,反對暴力,當然也包括革命。這是他的哲學思想最脆弱的一篇作品。

《空大鼓》,描寫一位國王企圖占奪工人艾美梁的妻子,他利用各種苦役想逼死艾美梁,成其好事。甚至藉口要艾美梁到一個「不知道甚麼地方」,拿「不知道甚麼東西」來,否則要割掉他的頭。結果,艾美梁帶回來一個空大鼓,國王說不是要這個東西。他只好憤怒的一面敲打著大鼓,一面走出宮外,國王的近衛隊聞聲緊跟後面,直到河邊,他把鼓敲得粉碎,拋下河裡,所有的近衛隊都倉皇潰散。從此以後,國王再也不敢干擾他,讓他們夫妻永遠幸福過日子。

這篇故事,主題強烈,除了充分顯示「上天憐愛勞動工人」的觀念外,也提出一個看法:要消滅統治者的淫威,先要解散他賴以鞏固權勢的近衛隊,這樣,人民才有幸福的日子。托爾斯泰利用這個故事,影射專制沙皇壓榨人民的暴政,反映了廣大俄羅斯民眾的不滿情緒,手法非常高明。

        《善終勝惡》,描寫魔鬼誘惑奴隸阿賴伯,要他鼓動其他奴隸反抗主人。有一次,阿賴伯趁主人引領賓客欣賞名貴羊隻時,故意當眾撕裂羊腿,企圖引起主人震怒。但是,主人不但不動怒,只表示善終勝惡,反而讓阿賴伯自由了。

        這篇故事,與其說在宣揚「善終勝惡」的宗教訓誨,倒不如說是「奴隸反抗主人、掙得自由」的寫照。當然,站在「良善」「仁愛」的奴隸主的立場,可能是「善終勝惡」;不過,也唯有像阿賴伯一樣勇於抗命的,才能早日恢復自由身。這也是「善終勝惡」的另一種解釋吧?!

4.站在農民立場的創作值得深讀

        總結評析托爾斯泰短篇小說作品的內容,其旨趣是在宣傳《福音書》的真理,但落實到俄羅斯農民的現實生活裡,卻產生許多強而有力的教育作用:作者歌詠勞動的永恆價值,諷刺形式主義的宗教禮儀,影射專制沙皇的殘暴統治,提示健康的經濟思想等等。尤其,這些民間傳說或故事,採取農民生活語言的模式,不求雕琢,通俗易懂,更容易廣布流傳,發揮宏偉的效果,完全符合托爾斯泰本身所期許的:「你可以任意想,但你的作品中的每一個字,都必須連把書籍從印刷廠運出的推車夫也能看懂;因為在一種完全明白與質樸的文字中,絕不會寫出壞東西。」       

        是的,托爾斯泰向農民學習的藝術作品,值得我們信賴。儘管有人他的這些作品也有其脆弱的一面,譬如:致力於宗教的宣傳,主張對於邪惡不抵抗,似乎有利於專制沙皇的統治,以及新興資本主義經濟剝削的奴化教育。不過,作為一位貴族地主階級的托爾斯泰,在意識形態上能超越本身階級的侷限,勇於四次「下鄉」,向農民學習,甚至生活在農民中,孜孜不倦的勞動和創作,這是他最值台灣作家學習的地方!同樣的,托爾斯泰站在農民立場的短篇小說創作,更值得大家深讀!最後,在本文貼出「尋人啟事」後,企盼很快會出現類似托爾斯泰般的台灣作家。

〈本文原載於《書評書目》,今修訂為本文〉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