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7日是台俄協會屆滿17周年的日子,回想當年由陳水扁總統國安團隊一手催生的這個台俄交流平台,因連結著阿扁總統深厚的俄羅斯情結,而成為涉外組織當中最閃亮的一顆星。後來,阿扁總統下台,又因他弊案纏身,台俄協會逐漸失去政府層峰的支撐,其原有「特殊」角色漸趨於正常化。近幾年,蔡英文總統勤走美國路線,加上中俄全面戰略夥伴合作緊密關係,台俄協會的功能和光環更為褪色,只能發揮台俄經貿、投資、科技交流等一般性協會的功能。縱觀台俄協會由神壇走到平凡這段歷史,令人不勝唏噓。
阿扁總統之所以力挺成立台俄協會,絕非偶然,而是與他過去一段俄羅斯情結有密切關係。1995年12月還擔任台北市長的阿扁,第一次出訪俄羅斯,在莫斯科接受普列漢諾夫大學頒發名譽博士學位,隨後轉赴聖彼得堡訪問。在一個零下15度的下雪天候,當時還擔任聖彼得堡副市長的普丁接見了阿扁,兩人還合影留念。

但誰都沒料到,到了2000年普丁出任俄羅斯聯邦總統,阿扁則當選中華民國總統。2001年莫斯科當地還出現一本俄文版的《陳水扁 台灣之子》專書,詳細介紹阿扁從平民到攀登總統大位的過往,以及他執政的民主哲學。正如當時的民進黨秘書長兼台俄協會首屆理事長張俊雄所言:「陳總統非常重視這段俄羅斯情誼。」他還說:「民進黨執政後曾經透過多重管道,積極推動台俄關係。」但迄今,阿扁總統的俄羅斯情結轉化為實際政治遺產,就只剩下台俄協會了!

台俄協會的籌組,一開始就從總統府啟動。當時的國安會諮詢委員林佳龍(現任交通部長)是主要推手,民間智庫台灣經濟研究院則承擔初期籌備的幕僚工作。2001年12月27日,在台北市瑞安街土銀招待所舉行的一場「促進台俄關係意見交流會議」最具關鍵。該次會議由當時總統府秘書長游錫堃主持,與會者除林佳龍、台經院院長吳榮義和核心幕僚之外,還有當時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經濟部國營會副主委林文淵、經濟部主任秘書謝發達、外交部亞西司司長張添能、外貿協會董事長許嘉棟、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長李界木、土地銀行董事長魏啟林、台灣區石化公會理事長暨和桐化學董事長陳武雄、台北市議員江蓋世等13人。
歷經一番討論後,游錫堃彙總各單位意見,作出重要裁示:「請吳榮義院長擔任籌備成立台俄協會的召集人,請外交部亞西司張司長、經濟部謝主秘、外貿協會許董事長、國安會林諮委、江市議員、陳武雄理事長等人,一起組成七人小組,在一個月左右提出籌備方案,再行召集會議推動之。」經游錫堃一錘定音後,台俄協會正式啟動籌組工作,並研擬組織草案。經過幾次的籌備會,台俄協會終於順利在2002年7月27日假台北遠東大飯店堂皇登場。

在台俄協會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上,俄羅斯駐台代表處幾乎全部動員前來祝賀。陳水扁總統也親臨致詞,期待在他總統任內台俄關係能突破三件事:一、台北和莫斯科間直航;二、促進經貿關係並簽訂相關協定;三、加強科技與天然災害防治合作。特別是普丁總統此前才發表「新東方政策」,表示要加強與亞太國家的經濟整合,所以在這一背景下,台俄協會的成立應可期待有助於雙邊的經貿合作,並進一步推動政黨外交、國會外交、城市外交、文化外交、人道外交和學術外交,以深化雙邊的合作關係。
而為了執行和落實阿扁總統的期許,台俄協會也選出張俊雄為第一屆理事長,前立法院副院長江丙坤、台經院院長吳榮義、和桐化學董事長陳武雄等三人為第一屆副理事長,另聘請前東吳大學教授羅致政為秘書長。在協會百位成員當中,還包括總統府國策顧問李在方、黃華和蘇進強。必須指出的是,在台經院核心幕僚的建議下,阿扁總統在他的致詞稿加入一段話:「台俄同為APEC會員,今年9月AOEC第三屆投資大會將在海參崴召開,兩國在此組織內的關係將更為密切。」也因為這段話,促成後來由張俊雄領軍、當時交通部長林陵三、勞委會主委陳菊、國策顧問兼無任所大使李在方「護駕」、政府各部門和民間企業領袖共32位的大型代表團前進海參崴,創下有史以來台俄交流層次和代表性最高的一次。
在阿扁總統的俄羅斯情結發酵下,誕生了台俄協會,它也因緣際會一度精彩登場。然而,往事不堪回首。近幾年台俄協會已欲振乏力,這固然與阿扁總統下台,喪失政府層峰支持有關。但不可諱言地,台俄關係發展的道路是否順利,其實深刻受到中俄關係發展的制約。情勢發展至此際,中俄已進入全面戰略夥伴合作階段,蔡英文政府的對外政策又一面倒向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今後台俄協會是否還能恢復昔日重要角色,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