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庶民」,就看韓昌黎

發表:2019年10月16日

    今天 10月17日,總統參選人韓國瑜赴屏東內埔參拜昌黎祠,該祠奉祀中國文學史上「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即韓昌黎、或稱韓文公),在歷屆總統選舉期間少有候選人前往參拜,韓國瑜此行則是首開先例,一來因他出身河南省,與韓昌黎同宗又同鄉,可藉此吸引相關信眾的選票;再者,可藉此突顯其「維護中華文化」的政見主張。此外,也能取用韓昌黎當年在朝為官「心繫庶民」的一些軼事(參後文),加深民眾對其志在成為「庶民總統」的正面聯想。

    韓昌黎在監察御史任內,關中地區發生大旱,他遍訪災區,看到災民流離失所,四處乞討,餓殍遍地,但理應負責救災的京城行政部門卻封鎖消息,謊報關中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他因此憤而上疏《論天旱人飢狀》,熟料反遭朝廷權貴讒言加害,最後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

   在袁州擔任刺史時期,韓昌黎發現當地貧民女兒常見抵押給富有和權貴人家做奴婢,如超越契約期限無力贖回,往往被沒入成為家奴。他對這一風習深惡痛絕,除設法幫忙贖出被沒入為家奴者,讓她們回到父母身邊外,更採取禁令,不許買人為奴。

   韓昌黎被貶到潮州當刺史時,相傳的軼事奇聞,也可略舉幾則。例如:當地經常大雨成災,洪水氾濫,田園受害慘重。他身先士卒,騎馬巡查災情,現場掌握水勢,並沿途插竹竿預作未來修建堤防的標誌,災民也紛紛趕來助陣,卻發現那些插竹竿的地方都奇蹟般地隆高了起來,連綿成為小山脈,堵住洪水去路,從此潮州不再發生水患。當地老百姓流傳說:「韓文公〝過馬牽山〞。」並將那座小山脈稱為「竹竿山」。這故事雖帶有神話色彩,卻充分反映出老百姓對韓昌黎投入救災治水的功績之感恩戴德。

   同樣在潮州時期,當地一條江鱷魚眾多,成為一害,許多過江的人都遭吞食。韓昌黎為老百姓的安危而憂心忡忡,決定親赴江邊設壇祭鱷,待擺好供品後,他對著江水大喝:「鱷魚!鱷魚!韓某來此作官,為的是造福地方百姓,你們卻在這裡興風作浪,限你們三天之內,帶同族類出海,時間只可寬限到五天、甚至七天,逾時還不走,絕對嚴處。」從此江上再也沒有發生鱷魚食人的慘劇。後來當地老百姓就把那條江稱為「韓江」。當然,現實上韓昌黎是否有臨江祭鱷、乃至驅逐鱷魚之事,無法確知,但它背後卻暗諷了當地官僚惡劣如鱷魚食人,以及充滿了對韓昌黎為老百姓勇猛剛直地掃蕩惡勢力的肯定和感恩。

    也是在潮州一地,當時許多在江邊運送杉木的放排工人,因頻頻下江、上岸,身上衣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容易得風濕病,乾脆光著身子工作,引發江邊洗衣服婦女的不滿,於是告到官府,官府最後強迫放排工人必須穿上衣服。韓昌黎到任後,知道放排杉木工人的無奈和痛苦,遂親自到江邊實地瞭解情況,乃做出決定:放排杉木工人可以不穿衣服,但必須在腰際紮一塊布遮蔽下體(這就是潮州人後來所稱的「水布」)。正因為韓昌黎的實事求是,才使江邊放排杉木工人的難題得以解套。

   從以上幾個事例軼聞可以看出,韓昌黎處處為老百姓發聲,不畏權貴惡勢力,全力替老百姓解決困難和痛苦,求的是老百姓能生活平安。這種為官之道,固然不容於權貴惡勢力,卻備受庶民老百姓歡迎。這番韓國瑜參拜昌黎祠,除了基於同宗同鄉之情,以及為維護中華文化之外,不知對於韓昌黎「心繫庶民」的為政之道,他是否點滴在心頭?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