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事古今談

發表:2019年10月20日

    秋天是吃螃蟹的季節,處處洋溢著金秋濃情「蟹」意。但在傳統的「吃螃蟹文化」背後,又有多少人知道古今螃蟹事?

    螃蟹早在春秋時代就被人憎恨,因為江南吳國曾爆發大規模的蟹災,水稻田裡螃蟹氾濫,就像蝗蟲過境般,給稻作帶來毀滅性災難,並引發人們飢荒,農民已不只是「且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更是滿懷恨意,紛紛一口一口吃螃蟹,直到全面「滅蟹」成功。古書《禮記.月令》記載歲時大事即指稱:「在孟秋時節,陽氣弱,陰氣盛,此時「介蟲」就會出來毀壞水稻。」這裡的「介蟲」,就是指螃蟹。

    清朝乾隆時期的大學士紀曉嵐,更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喟嘆:螃蟹恐怕在前世多做壞事,罪業深重,死後才轉投胎為螃蟹,並落至湯鍋之苦,遭人慢慢蒸煮的淒慘待遇。書中這樣描述;「他物供庖廚,一死焉而已。惟蟹則生投釜甑,徐受蒸煮,由初沸至熟,至速亦逾數刻,其楚毒有求死不得者,意非夙業深重,不墮是中。」迄今有人仍相信此一輪迴之說,「前世作惡,今生為蟹」。

    儘管螃蟹有如此的前世今生際遇,但在北宋時期,螃蟹則被視為「驅邪避鬼」之物。由於螃蟹身披硬殼、揮舞兩隻大螯,橫行水陸兩地,狀似兇惡,加上長相奇怪醜陋,因此被人用來驅逐病魔、嚇唬鬼怪。沈括《夢溪筆談》一書,即記載中國內陸關中地區人們罹患瘧疾,咸誤以為瘧鬼作祟,遂在門上掛隻螃蟹以嚇阻瘧鬼進門肆虐。

    另,在回教世界民族和早期台灣蘭嶼原住民社會裡,螃蟹則可避免湯鍋蒸煮之苦,而逃過一劫。

主要是基於螃蟹長得奇形怪狀,自古以來被回教民族認為是「不潔」之物,從不吃牠。台灣蘭嶼當地原住民早期對邪靈有一禁忌,認為螃蟹屬於陰間魔鬼的食物,人是不可食用的,否則會生病、甚至死亡。尤其孕婦若誤食有缺螯、缺腳的螃蟹,生出來的小孩就會像那隻螃蟹一樣,也缺手、缺腳。

    螃蟹分佈海陸兩處,有海蟹、湖蟹、江蟹、河蟹和溪蟹(就是沒有「沼蟹」),在秋天盛產季節,一直被老饕喻為絕佳美食之一。早在明末清初,大文學家李漁《閒情偶寄》已指出,「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如今,華人吃螃蟹已甚囂塵上,更成為一種流行「食尚」,價格高檔的陽澄大閘蟹和嘉興湖蟹,尤為市場熱門品牌,只是老饕在吃螃蟹飲酒歡暢之間,幾乎已無人念及螃蟹的古今往事了。走筆至此,不禁為螃蟹的際遇唏噓再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