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川普政府就不斷祭出封鎖中國大陸經貿科技發展的措施,包括對中國出口美國貨品課徵高關稅,以及以確保「國家安全」為由,限制華為購買涉及美國技術和軟體的半導體(即便是在外國生產)。接著,更變本加厲推動產業鏈「去中國化」,今年4月中旬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公開呼籲,要所有在中國大陸的美國企業全部撤離,搬回美國所產生的一切費用由美國政府100%支付。無獨有偶,在新冠疫情威脅下,日本安倍政府也於今年5月初決定由政府財政專項撥款,資助日本企業改革供應鏈,並協助他們在東協國家建立生產基地或回歸日本,一時間,美日聯手推動「企業撤出中國」甚囂塵上。
特別是,今年5月12日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忽然宣布,將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晶圓廠,外界盛傳這是在川普政府推動產業鏈「去中化」政策下,台積電受到美方「政治」壓力不得不妥協的結果。但就在台積電宣布赴美設廠後,美國商務部同日也發布禁令,除非獲得美國政府供貨許可,否則半導體廠商不得將含有美國軟體和技術的產品賣給中國的華為。此一新規定連台積電也受限制,由於台積電約有10%到20%的生意在中國,而且都集中在華為,這次台積電之所以願意被迫赴美設廠,不排除背後應有其特別的商業考慮。
上述美日政府的「企業撤出中國」,形式上固然有相似之處,但本質上還是「同中有異」。美國係基於地緣政治競爭,把它作為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日本則是為確保重要物資供應充足,為了布局供應鏈多元化需要,而採行「中國+1」策略。至於台積電的赴美設廠,應是其全球多元布局的必要舉措,畢竟作為全球半導體生態體系的一個重要成員,他在台灣、中國大陸和美國都有設廠,追求的是中美台三方的平衡關係。理解了日本的「中國+1」策略,以及台積電維持在兩岸和美國間的平衡,即不難發現美國單邊推動的產業鏈「去中化」,是有其孤立的虛幻性。
(本文已刊載於2020年6月號《海峽評論》)
美國產業鏈「去中化」是一種戰略遏制
長達40年美國對中國關係的「既接觸又遏制」架構,在川普政府時代已從判斷中國技術可能危及美國安全出發,甚至出於地緣政治考量,全力要對付中國的競爭挑戰,遂採取了很大程度屬於單邊行動的戰略來遏制中國的發展態勢,其中,為推動美國產業鏈「去中化」,讓美國與中國經濟脫鉤,已成為美國國會和川普政府的共同目標。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甚至還規劃,將提供每一家想撤離中國的美國企業100%的搬遷成本(亦即可以直接報銷)。
面對川普政府要求美國供應鏈離開中國的龐大壓力,在中國投資設廠的美國企業認為代價將會很高,因而在新冠疫情緩和復工情形樂觀之際,更無意撤離中國,並普遍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根據中國美國商會、上海美國商會和跨國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PwC)聯合進行的商業調查結果,大部分美國企業(超過70%)認為中國市場的需求和盈利很穩定,不會因疫情影響而將生產、供應和採購業務遷至海外,同時反對中美貿易脫鉤,希望兩國經貿關係持續健康發展。另外,只有4%的美國企業計劃將製造活動遷出中國,所占比例甚低。
川普政府甚至考慮採取稅收刺激措施並恢復補貼,以吸引在中國的美國企業遷回美國,但迄今仍不見熱烈響應。主要原因是,美國企業在中國設廠花了幾十年時間,才建構起有利可圖的供應鏈格局,即使要立即撤離中國,也絕非幾年內時間就可以辦到。正如美國《富比世》(Forbes)雜誌所指出,企業搬離中國,脫離了原有上下游配套企業、物流網絡、合作夥伴和消費市場等,這些都需要企業去重新尋找、談判和開拓,成本巨大,遠非川普政府補貼搬遷成本所可覆蓋。
美國協力管理諮詢公司(Dezan Shira & Associates consultancy)專家特倫特‧戴維斯即指稱,美國企業不希望徹底離開中國,但他們確實也希望能改變產品的原產國,以避免出口美國時遭受課徵高關稅,因此採取靈活的關稅遊戲,其中「中國+1」就是策略之一。畢竟要解決問題,並非只是選擇離開中國,而是在第三地培育替代供應商,更重要的是要讓現有供應鏈更具靈活性。
日本政府協助企業落實「中國+1」策略
日本安倍首相於今年4月7日在內閣會議上決定,將撥出108兆日元作為緊急經濟對策方案款項,該對策方案有一個「構築強韌經濟結構」計畫,以應付新冠疫情在日本國內造成包含口罩、防護衣等衛生用品等的產業鏈脆弱性,日本政府將通過數年努力,以支援企業將產業鏈移回日本,或以多元化方式構築強固產業鏈。對於這項政策,外界不明究裡地擴大渲染,認為是日本政府加碼在推動供應鏈「去中化」,殊不知以日本政府的經貿投資體制,對一般性加工企業是不會動用財政資金來支援日本企業撤出中國大陸的。
日本經濟新聞專欄作家柯隆即指出,早期日本企業在中國投資最多的時候超過2萬家,後來減少到1萬5000家,其中不少是把中國大陸當作出口加工基地的企業,他們為壓縮成本而離開中國市場。但有更多企業留在了中國,因為他們不僅把中國當作出口加工基地,更重要的是中國已成為他們生產的產品的消費市場。對企業經營來說,從工廠到市場的距離越短越好,所以只要是把中國當作市場的日本企業,是不會貿然離開中國的。
再回過頭來說,上述被疑為日本企業撤出中國的日本政府相關計畫,在本質上應是「中國+1」政策傾向的更具體化而已,並非像美國川普政府的供應鏈「去中化」措施,主要係從戰略壓制中國的角度出發。客觀而言,日本政府為保證今後日本企業的生產活動儘量能不被意外事態所影響,而決意要支援部分設在海外的生產製造能力搬回本國,基本上無可厚非。因此,若簡單地解讀為日本企業要撤出中國,也就與事實相去甚遠了,何況日本政府的相關計畫文件並未具體提及中國!
尤其隨著新冠疫情的防控形勢好轉,在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已變得很淡定。目前中國的營商環境、勞工綜合技能、政策條件等都有巨大提升,這不是其他開發中國家可比擬,加上龐大的市場不斷提升的消費能力和需求,更對日本企業極具誘惑。最新日本振興貿易機構(JETRO)上海事務所的調研結果發現,在中國華東地區的710家主要日本企業,約九成企業表示並沒有改變供應鏈和從中國撤出生產據點計畫,如果有,也是在中國境內或日本國內進行改變而已。
台積電赴美設廠不是產業鏈「去中化」
最近台積電在川普政府的強大政治壓力下,宣布將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立先進製程五奈米製程晶圓廠,總投資額120億美元,預計明年動工,於2024年開始量產。儘管美方高調指稱,台積電係與川普政府的「選擇美國」計畫合作,這項投資案彰顯了川普總統的產業鏈「去中化」和美國製造業復興政策已產生了作用。但台積電的赴美投資,除表層上看起來好像配合川普政府而行,深層底下再探究,則不排除是一種務實的商業發展策略。
川普政府早已對中國華為祭出「實體清單」的封鎖措施,企圖使之無法從海外擁有美國技術含量高於25%的半導體廠進口產品,但台積電代工部分因自身擁有關鍵技術,且來自美國的技術含量比例較低,遂得以避開美方限制持續出口給華為。不過,此舉引發川普不滿,認為華為仍在持續使用美國軟體,以及通過海外晶圓代工廠(使用美國設備)來生產半導體產品,將破壞美國國家安全與外交策略,因而態度轉趨強硬,直接要求所有替華為代工的半導體廠都需要經過美國政府的批准,並再三施壓台積電必須赴美投資始能解套。據信,台積電之所以願意赴美設廠,應是已與美方談妥放寬台積電出口華為的限制條件。
不過,因美國市場占台積電每年營收總額近六成,中國大陸市場則只占約兩成,從接近市場生產的合理性,台積電赴美投資是很自然不過的事,但此刻則不得不考慮川普政府拋出的「國家安全」大帽子,正如張忠謀稍早公開指稱的,「世界已不再安寧,台積電將會是地緣政治家的必爭之地。」此番台積電宣布赴美設廠,還涉及必須建立新的供應鏈,但美國的半導體下游封裝、測試、PCB模組、組裝等產業鏈脆弱,人工成本又貴,目前台積電正積極徵詢國內供應鏈夥伴能否共同參與。
客觀而言,台積電赴美設廠,並非要把現有上海8吋晶圓廠和在南京12吋晶圓廠移轉過去,所以不存在所謂產業鏈「去中化」問題,從某種程度看,實則是在美國擴張產能的「中國+1」策略。甚至,台積電赴美設廠地點選在亞利桑那州,也隱含有深層的商業謀策,當地國防工業和半導體產業群聚,過去台積電已承接美國F-35戰機的可程式化晶片,以及5G通訊晶片的龐大訂單,未來應可成為當地軍工、5G通訊晶片的專門供應大廠。另外,跨國企業英特爾(Intel)有多座廠位於亞利桑那州,未來台積電也可能近水樓台先得月,有機會承接英特爾的訂單。
結語:台灣不能搭錯車!
總合上述,不難理解由美國川普政府祭出的產業鏈「去中化」,雖形成了一片烏雲密布,卻下不了滂沱大雨。美國挾其逐漸衰落的大國霸氣和優勢,固然局部性壓縮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空間,迫使其必須轉向找尋美國市場以外的訂單,以及重新建構沒有美國技術含量的新的全球產業鏈,但是迄今仍無法讓中國產業鏈一刀斃命。再者,川普政府基於遏制中國發展的地緣戰略因素,推動產業鏈「去中化」,猶未能獲得美國企業界的普遍認同,大多企業實際上還是「用腳決定」留在大陸。
甚至美國最緊密的盟友日本,即使遭遇新冠疫情摧殘,經濟遭到嚴重衝擊,也不輕易跟美國老大哥的產業鏈「去中化」共舞,更未曾喊出「日本企業撤出中國」,安倍政府為確保重要物資的供應鏈多元化,充其量只是把長期來以中國市場為主、增加第三地生產的「中國+1」政策更加明顯化罷了,其具體做法是撥款協助供應鏈海外依存度高的日本企業,把生產環節移轉東盟國家或日本國內。
反觀台灣,執政當局的「親美反中」路線,力推大陸台商回流,並提出優惠租稅和金融資金為餌,儘管回流家數和金額有一定數字,但卻動搖不了多數台商仍然持續融入大陸產業鏈的實質狀態。這也是為甚麼面對美日兩國都推出租稅優惠和補貼政策吸引廠商回流的挑戰,蔡英文政府經貿部門開始警惕,積極思索如何針對海外大廠增加其考慮在台灣落腳的誘因。尤其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將來若有一天美國也把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和供應鏈夥伴整個挖走,勢必降低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範圍的龍頭優勢,套用川普的那句話:「這是國家安全問題!」準此而言,台灣大廠又豈能輕率地和產業鏈「去中化」跳探戈?

(附圖翻拍自網路)
1. 你說:「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甚至還規劃,將提供每一家想撤離中國的美國企業100%的搬遷成本(亦即可以直接報銷)。」
我對讀到的新聞的理解,其實只是提議可以從收入扣除,從而減稅而已。而且還在構想階段,並未成真。
2. 台積電在美生產,成本勢必增高,從而需要美國的關稅保護才能生存。如果川普敗選,他的有些政策如過不持續,會影響台積電美國廠的營運。
讚讚